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纯爱耽美 > 全文免费阅读

[历史]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安静的九乔)


  不管这些砖块是妹夫还是外甥铺的,总之明家想得挺周到啊。
  舒承允和舒承厚这样想着,赶紧抢上来扶住舒氏娘子,不让她行礼。最后就又是由明远代劳,好好拜了拜两位舅舅,然后再是十二娘。
  凤翔府与京兆府之间隔了好几百里路,舒家和明家也有年头没走动了。舒家两位舅舅都没见过明远长大了的模样,更别提十二娘。
  当下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在这边见礼,那边阿关姐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操办了一桌饭菜。明远招待远道而来的舅舅们舒舒服服地填饱了肚子,这才问起了别来情由。
  “舅舅们这次到京兆府来,是有什么事务要办吗?”
  明远关切地问。
  舒承允看了一眼舒承厚,点点头,说:“凤翔府近日在大力推行‘青苗贷’,我们只是寻常农人,实在不明白这后头的门道,因想着妹妹妹夫这边是大地方,见闻广博,所以想来问问,再加上与妹妹妹夫多年未见了……”
  明远马上就明白了。
  舅舅们来长安,是想要询问关于“青苗贷”的事。
  偏偏他还真的听说过“青苗贷”。
  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王安石变法”中,最惹争议的新政,莫过于“青苗法”。
  这青苗法,说白了就是借贷。在青黄不接,等米下锅的时候把粮食折成钱,先借给农民,等到田地里收成上来,再把粮食折成钱还给当地的常平仓,并且上交一定的利息。
  舒家是耕读人家,“青苗法”的推行确实与他们的切身利益有关。
  见到明远沉思,舒承厚当即补充:“我们听说,这‘青苗贷’是陕西路转运司首倡的,在京兆府运行了好几年,王相公才提出来在全国推广的。我们以前没借过这青苗钱,根本不知道这钱该不该借,所以才想着到长安来问。”
  “陕西路转运司?”
  明远倒是想起了曾经在城门外偶遇的那位陕西路转运使李参大人,不晓得他与这青苗法有没有关系。
  听说是与借贷有关的事,舒氏娘子便一脸忧色,“望”向两位兄长,说:“难道是家中借了这青苗钱,是担心还不上吗?这倒不要紧,钱财上远哥还能想些办法……”
  如今明远完完全全成了舒氏的主心骨,无论遇到什么事,舒氏娘子想到的人不再是她那位在外行商的丈夫,而是儿子。
  谁知舒承厚开口解释:“倒也不是这个……只是乡里乡亲大家都对此疑惑,去问官府,官府也答不出个所以然来。因此请我们两个做个代表,要到京兆府来问问清楚:这青苗钱,究竟能不能贷。”
  明远顿时在这心里给两位舅舅默默点个赞。
  若是舒家两兄弟过来是借钱,明远当然可以看在亲戚的情面上二话不说先借了,当然,这会一定程度上挤占他需要花掉的资金。
  但现在两位舅舅竟然是作为乡民的代表,到长安城来“问个究竟”的。
  明远一时间思绪纷然。
  他想起古时一直有“自古皇权不下乡”的说法——相公们在朝堂上订下的法令,到了乡里是什么模样,完全要看当地的胥吏到底如何解释与施行的。
  舒家舅舅们能够代表乡里,来到府城询问某一项政令的具体情况,这无论在哪里都是不多见的。
  于是他开口安家中各位的心:“舅舅们放心,母亲放心。我明天就去打听。舅舅们若是缺钱救急,也请尽管向甥儿开口。”
  “不过,我有个问题想要问舅舅。这‘青苗钱’的利息有多高。”
  舒承允与舒承厚相互看了一眼,舒承允答道:“年利两分。”
  明远险些倒抽一口气——年利两分,就是年利率20%,这么高的利率……赵顼的朝廷是在抢钱啊!
  但他忍住冲动,又问了一句:“这个利息,较之乡里平常的借贷利息,是高还是低。”
  舒承厚“嗐”了一声,答道:“低,低的多了。”
  明远:?
  当听说平常乡里农人向大户借贷,要承担高达60%甚至70%的年利率时,明远:我明白了!
  他一下子脱口而出:“王安石这人能处!”


第24章 十万贯
  “王安石这人能处!”
  明远一句话说漏嘴, 惊得在座的人都抬头望着他。
  明远只能弱弱地往回找补:“我是说……王相公……人品还行,推行的新法确实是为公不为私。”
  刚才他只问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青苗贷的利息和民间借贷的利息哪个更高?”
  答曰:“民间借贷的利息更高,而且高得不止一点。”
  明远至此完全明白王安石在做什么了。
  他老人家这是在劫富济贫, 用一个较低的利率向民间借贷,将高利贷挤出市场, 同时又将利钱收入国库,增加财政收入。
  “青苗法”施行, 受益最多的当然是官府。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 如果他们原本就有借贷需求, 那么他们也会是受益方。
  唯一利益受损的是主持民间私下借贷的钱庄、豪商之流。他们的高利差被挤占, 利息收入减少。除非他们也甘愿像官府那样,将利钱减到二分, 否则他们是放不出去贷款的。
  但这样做有两个非常明显的弊病:
  一来,不是人人都需要借贷。那些家中富裕, 不需借贷的农民朋友们,如果被硬摊派上“青苗贷”,那便是额外背上了一层利息负担。
  二来,“青苗贷”由官府直接操作, 那么官府就既是“运动员”, 又是“裁判员”, 无人监管其做法是否合理。只要地方上的胥吏存了为己谋利的私心,好事便也能办成坏事。
  明远将他对“青苗法”的理解向两位舅舅陈述了一番。舒承予和舒承厚都不是笨人,马上都听明白了。
  舒承予拊掌笑道:“远哥是个读书明理的,见事就是明白。”
  舒承厚却皱着眉:“可是连凤翔府的官吏都说不清这‘青苗贷’到底是为了什么。横渠镇上还好,知道我们在京兆府城有亲戚, 嘱托我们到府城来问。可是换到其它地方, 谁能像远哥说得这般明白?”
  二舅的话顿时令明远陷入沉思——
  很显然, 王安石的这次变法是“自上而下”的,因此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从舒家两位舅舅的反应来看,民众对于“青苗法”的“劫富济贫本质”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接受度很低。
  按照明远对于历史的了解,“青苗法”的推行引起了极大的争议,王安石因此被指责为“与民争利”。如今在位的官家赵顼过世之后,“青苗法”便被很快废止。
  怎么才能对眼下这种情况施加影响呢?
  明远一时想不出,便打算明天见了薛绍彭之后,与薛衙内再讨论一回。
  而舒家两位舅舅难得来京兆府,自然被舒氏娘子强留着住下来,要在长安城里多盘桓几天。
  *
  第二天,明远去请教了隔壁薛衙内,发现果然这“青苗贷”是在陕西路转运使李参早几年在京兆府一带首创,因为效果很成功,才被王安石采用,在全国推行的。
  但因为鄜延路烽烟刚起,李参身上背着转运使的职责,必须亲自去延州看一看,不可能再将心思与精力放在“青苗法”的推行上。
  明远大致了解了情况,便谢过薛绍彭。
  他借口家中有事,向教务主任吕大临请了两天假,此刻便在长安城的街道上闲逛。
  “明小郎君!”
  当他路过张家的豆腐坊时,张嫂赶紧出声招呼明远。
  “您学问最好,能帮忙看看这个吗?”
  明远是横渠门下的消息不知怎么就传了出去,而陕西一地最有声望的学者便是张载。长安城里,但凡听说是张载弟子,人们都会礼敬三分。而“张家白玉豆腐”的张嫂,早已成了全长安城最信任明远的人。
  明远过去看时,发现那竟是一张向官府申请“青苗贷”的申请书。
  “怎么?您也要向官府借这‘青苗贷’?”
  明远露出一个“万万没想到”的表情。
  “是呀,”张嫂也是一脸的迷茫,“我寻思着我又不种地,跟这青苗贷应该没什么关系……”
  明远匆匆将申请书扫了一眼,便道:“可张嫂您需要借贷吗?”
  张嫂脸有点儿红,却很坚定地点了点,说:“想借。”
  原来这位豆腐娘子自从开始经营“白玉豆腐”,生意越来越好,如今已想在长安市另一处坊市内开一家分店。人手和店面都已经物色的差不多了,本钱却还是不太够。
  明远顺着话问她:“利钱要两分呢,您开了新店之后能还上这利钱吗?”
  张嫂很自信:“铁定能还。眼下我还缺10贯本钱,但只要店开起来,2贯的净利,只要两个月就能赚回来了。”
  明远顿时点点头:“那您应该借。别管它名字叫什么,官府的借款比民间放的高利贷要便宜好多。”
  张嫂连连点头:“可不是?”
  她原本确实是有些心动,想要借这“青苗贷”的,但着实是被这种贷款的名字给搞晕了。现在听明远这么一解说,立即有了动力,当下叫过伙计看摊,她自己准备拉着家里那口子去官府申请贷款去了。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