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纯爱耽美 > 全文免费阅读

[历史]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安静的九乔)


  陈绎沉吟了片刻。
  说实在的他是不想按照唐介所说的去做的:因为此刻唐介一脸的得意洋洋,这副表情实在是讨打。
  但是:唐介所说之事也不可不虑——因为这条公路涉及到的钱款金额实在太大了。
  六十万贯,由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年轻人独力操持着?
  这太难以想象了。
  “去传《汴梁日报》的编辑,告诉他,将写这篇文章的记者也带来。”
  除此之外,开封府尹陈绎下定了决心,一拍惊堂木:“去请明小郎君。”
  *
  没过多久,明远在开封府的内堂里,见到了唐坰这个“吵架王”。
  此刻的唐坰,一副趾高气扬的模样,摆出“放马过来”的招式,神色之间似乎在说:“来呀,来吵架呀!”
  明远不理他,自顾自先见过了开封府尹,行了儒生之礼。
  而得到消息几乎与他同时到开封府的编辑与记者来到开封府上,也没有跪拜,只是拱手成礼。
  这种“免跪”的态度,让明远对这宋时的公堂也心生好感——
  大家都不是罪囚,因此便没有谁会比谁更高一等。
  而且此案不是什么刑事案件,只是“可能”涉及经济纠纷,开封府并未将问案的地点放在外面的公堂之上,而是将所有涉及的人员都请入了开封府内堂。
  开封府陈府尹顿时开口问那《汴梁日报》的记者。
  “这一篇可是你写的报道?”
  “你可曾将此报道投递到《汴梁日报》?”
  在两个问题都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开封府尹又转向《汴梁日报》的编辑。
  “当时这篇报道因何没有在《日报》上刊印?”
  《汴梁日报》的编辑冲坐在堂上的陈府尹拱手,道:“因为小人知道,这篇报道不实。”
  他说这话的时候,身边的记者也追问:“这篇报道的确是小人所写,但没被刊用之后小人就将字纸丢弃了。这……这又如何出现在府尹手中?”
  陈府尹看向站在堂上另一边的唐坰。
  这时唐坰已经一脸窘态:他总不能说这是自己是从妻子收集的引火纸里扒拉出来的。
  但是陈府尹思忖片刻,还是觉得有些疑点需要问清楚。
  “你又是如何确定这篇报道不实的呢?”
  这名编辑抬起头,看了明远一眼,随后回答:“启禀府尹。明郎君实际上是长庆楼的东家,这事开封府已事先知晓吧?”
  “扑买”长庆楼时,史尚出面作为明远的代理。但是长庆楼这产业在明远名下,开封府不可能不清楚。
  陈府尹微微点头,但依旧目视堂上立着的编辑,在等待他解释,为何认定这篇报道不实。
  只见三十多岁,文士模样的编辑微微一笑,望着明远道:“因为明小郎君,也是我们《汴梁日报》的东家。”


第151章 千万贯
  堂上那编辑的意思是:我们明郎君是“有料”的, 投资的各产各业纷纷产出,真金白银全都看得见。
  陈府尹沉默了片刻,突然发问, 问站在堂上的明远:“明远,你名下的产业只有长庆楼与《汴梁日报》吗?”
  明远微微沉默了片刻, 似乎有些略不好意思, 开口答道:“还有朱家桥瓦子。”
  堂上诸人,瞬间都有以手覆额的冲动。
  七十二家正店之一的长庆楼,瓦舍勾栏之中名气最盛的后起之秀, 以及每天刊行, 风雨无阻,汴京城遍地都是的《汴梁日报》?
  这三件产业则都是所有汴京百姓耳熟能详的生意,但仔细想想:它们仨开始在汴京成渐渐风靡,不正是一年之前开始的事吗?
  座中最惊讶的还要数开封府尹陈绎, 他在接下唐坰的“报案”之前, 就已经大致了解了此事的来龙去脉, 知道“山阳-汴梁公路”修筑的工程已有山阳镇附近的高速公路作为“先驱”。
  因此, 陈绎很清楚, 山阳镇的那些产业:炭厂、玻璃作坊, 怕也是与明远脱不开关系。
  现在他忽然得知明远同时是长庆楼、《汴梁日报》和朱家桥瓦子的东主,这份惊讶之情,连老于世故城府的陈绎都溢于言表。
  小小年纪……刚才问过, 是多少年岁来着?
  陈绎回想——对了,是已满十八岁, 还未到十九。
  光长庆楼扑买酒税, 就一次性付给了开封府十八万贯, 另外这次的“公路”建设, 据说是六十万贯。
  这是一个足以拷问人心的问题:小小年纪,怎么会有这么多钱,怎么能有这么多钱的?!
  想到这里,陈绎收敛了吃惊的表情,庄容问道:“明小郎君似乎不爱宣扬你是这些产业的东主。”
  明远耸了耸肩:“衣锦夜行,虽非所愿,但到底少了好些麻烦。否则……”
  他没说下去。
  但旁人都知道他的意思:明远都已经这么低调了,都还是被请到了开封府的公堂上。若是他一早就高调宣扬,现在还不知被人踩成什么样。
  陈府尹瞥了一眼唐坰,收回眼光。
  “明远,本官可否问你,手中钱钞的来历。”
  明远一拱手,道:“当然!”
  “学生购入长庆楼的十八万贯,十五万贯源自家父自杭州寄送来的茶引,这里是学生当初在汴京城中的金银钞引铺兑换茶引的记录。亦有家大人当日来信作为凭证。”
  明远从袖中取出各种凭证,交给身边的衙役转呈陈绎。
  “余下三万贯,分别来自学生此前在京兆府的炭厂,在汴京城中经营的各家刻印社的经营所得,以及朱家桥瓦子的一点点分润。”
  开封府堂上人纷纷继续扶额——怎么你在别处还有产业?
  “这是各处产业拨出利润,供学生收购长庆楼的凭据。”
  陈绎看过,将这些证据收到一边——开封府少不得要将这些一项项查实。但是从目前他所了解的来看,至少明远出资收购长庆楼的那一笔十八万贯,清清白白,没有任何问题。
  “咳咳!”
  唐坰在旁用力咳嗽两声,见陈府尹的视线转来,立即提醒:“陈端明,本官还记得,那小报记者提出的问题可是‘长庆楼东主身份存疑,明氏巨额财富从何而来’。”
  “按照那上面所述,无论是汴京,还是苏杭一带,都没有人听说过明高义这位富商巨贾。”
  “明郎君手中的大量银钱,都来自他口中所说的那位‘大人’,陈府尹,如果事实上连他这位父亲……都从未存在过呢?”
  旁人听了这个“假设”,都是一怔。
  是呀,如果明高义这个人根本不存在,那明家突然汹涌冒出的财产就很可疑——恐怕是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
  不然,难道还是变出来的不成?
  唐坰一说到这里,明远便“唉”地叹了一口气,搓搓手,万般无奈地望着陈绎,似乎在说:你看我说的吧!
  人们也多用同情的眼光望着明远,猜想明父只是因为“没有人听说过”,就遭受唐坰如此“恶意揣测”,万一明高义也和明远一样,是“衣锦夜行”呢?
  唯有唐坰以为自己抓住了明远的痛处,因而洋洋自得。
  他们御史从来都是“风闻奏事”,有疑点就提出,从来不考虑会不会有什么不妥。
  这时,陈绎望着明远开口:“看来有必要联系一下令尊了。”
  明远面色不变,心里却很明白:明高义肯定是联系不上的,但他收到的那些巨款,必然将有个解释——而这个解释,该将由试验方给出才对。
  正想着,忽听外面衙役来报,史尚求见。
  “明郎君,明郎君——”
  史尚快步赶来,身后跟随着一名身穿绸布直裰的中年人。
  将近五月,艳阳高照。史尚显然是在外奔忙了好一阵,现在他鬓边的那朵玉绣球都被晒得微微卷起了边,不复刚刚采撷时那般鲜亮。
  他快步迈进开封府的内衙,见到明远好端端地站在那里,面色如常,便欣慰一笑,同时向上面坐着的陈绎拱手行礼:“启禀陈府尹,好巧不巧,杭州来了一名管事,想要求见明郎君,听说开封府正在查问此事,便匆忙赶来。”
  “他能为我家小郎君作证。”
  明远听见这话,嘴角微微扬起。
  旁人都以为明远自觉到了真相大白的时候,因此面露愉悦。
  其实明远是在想:呵……这试验方终于肯出面了。
  跟随史尚来到开封府堂上的,是一名三十多岁的男子,自称姓靳,杭州人士,说话咬字有一股明显的南方口音。
  “小人自杭州来,听闻我家东主的亲生爱子被开封府召来问话,又说是与小人的东主有关,小人便匆匆赶来。府尹有话请问,小人定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靳管事拱起双手,深深一躬到底。
  陈绎便将明高义在南方的情形仔细询问了一遍。
  靳管事所答的和明远所想象的差不多,他只说,明高义此人经商多年,所得颇丰。但是他不欲太过高调,因此将绝大多数产业都挂在他人名下,并延请掌柜和管事打理,对外从不说明高义的名字。
  “果然谨慎!”
  陈绎拈着胡子评价。
  明远看了这位开封府尹一眼,心里清楚,不需要再派人去杭州查证,陈绎已经将明远这边的说辞相信了九成九。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