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纯爱耽美 > 全文免费阅读

[历史]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安静的九乔)


  而八百贯,即使是在汴京,也是他能够卖得的最高价。
  他哪里想得到会有这样一名清秀儒雅的小郎君,要以八百贯的价格,把所有这匹蜀锦都买去,既免了他在酷暑中路途奔波之苦,又让他免于缴纳那多如牛毛的各种税金。
  自己的损失,怎么能平白无故让他人来全部承担?
  这胖胖的蜀商顿时开口:“六百贯!”
  明远一怔,没想到会有人这样和他讨价还价,当下也顺口说:“七百五十!”
  “六百五十贯!”
  “七百……”
  “成交!”
  双方喊定了七百贯,明远和那蜀商大眼瞪小眼——如今他们都有点儿闹不清自己的身份,到底是买家还是卖家。
  围观旁人一起拊掌大笑。
  人群里不知是谁认得明远,吆喝了一嗓子:“明小郎君这既是帮了外来的客商,也是帮了咱们本地人。他刚才不是说了,让这商户多看看咱关西的出产,这也就是帮了咱们本地的生意人呀!”
  听了这话,一时间城门口人人对明远赞不绝口。
  连那两个税吏都十分高兴:在本地交易就要收驻税,驻税比过税还要高上一厘钱。
  明远便以“等价交换、约定成交”的方式,比寻常价格多花了一百贯,买下了一批蜀锦,而且是皆大欢喜,人人都高兴。
  待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那位胖蜀商高兴得快要哭了。
  他突然想起什么,从自己随身的行李中取出一卷书册,递给明远。
  “明小郎君高义,在下无以为报。这本诗集是我蜀中文学大家所著,得来不易。因观小郎君姿容出众,文采斐然,唯有以此书赠之,望小郎君莫要推辞。”
  说罢,胖蜀商将这一卷看起来成色很新的书册推到明远手中。
  明远听对方说“蜀中文学大家”,心中就有点感觉,接到手中一看封面,封面却平平无奇,印着三个字:《南行集》③。他赶紧翻开扉页,一眼瞥见了合著者的姓名,果然与他所想一样,是三个极其响亮的名字——
  苏洵、苏轼、苏辙。


第14章 十万贯
  明远花七百贯买了一大骡车的蜀锦,却没法儿将之全部都搬回家去。
  毕竟他曾经答应过母亲,不会如此大手大脚地花钱。
  他当即请人赶了骡车,将这些蜀锦都送去了他相熟的一间绸缎庄。
  绸缎庄掌柜姓李,见到这么多蜀锦自己上门,还二话不说就往店里搬,难免吓了一跳,赶紧迎出来,才见是明远。
  “明小郎君,这是……”
  李掌柜一时摸不着头脑。
  “快,李掌柜你眼光好,帮我挑出几匹,适合我阿娘和妹妹的。”
  明远凭空想象了一下,知道城门外买蜀锦的事,转眼间怕就会传遍长安城,邻居家也必然知道,便又补了一句:“再挑一两匹纹样花色,适合孝敬薛官人家中老太太的。”
  这绸缎庄的李掌柜带着几个伙计,一起上手一通拆,顿时将包裹在蜀锦外面防水用的油纸统统拆去。
  在绸缎庄待了十多年的掌柜,眼光果然独到,李掌柜眨眼间就挑出了几匹适合老中青三代女性的蜀锦,交给了明远。
  “余下的就都留在您这儿。”
  明远笑着说。
  “什么?”
  李掌柜差点没惊得跳起来。
  “您要将这么些蜀锦都卖给小店吗?小店……怕是没这个本钱。”
  东西确实是好东西。但是就这一会儿工夫,城门外发生的事已经传到掌柜耳朵里来了。李掌柜已经知道明远是以什么样的价钱买下这一批蜀锦的——听着挺仗义,实际冤大头。因此李掌柜特别怕明远要再转一道手把这些都卖给绸缎庄。
  谁知明远嘻嘻一笑,摇摇头说:“不,放在您这儿寄卖。”
  寄卖?
  李掌柜:哦……那没事了。
  卖得出卖不出都是明远自己承担风险,但是他绸缎庄里却多添了这一批光彩夺目的锦缎。
  正当李掌柜的心里打着稳赚不赔的主意时,明远已经背着手,饶有兴致地打量店铺里新近的各种货品。
  这家绸缎庄很合明远的胃口。虽说和其他店铺相比,这家多数货品价格偏高,但胜在颜色和纹样都很雅致,昂贵却不出风头。明远之前那些几件,饰有暗纹的襕衫,花纹似有若无的直裰,衣料都是这家的出品。因此明远时不时会来逛逛。
  在他身边,绸缎庄的伙计在迅速整理货架,把他带来的那些蜀锦都堆放在显眼的地方。
  而明远自己左看看,右看看,突然发现了什么,抱起一匹颜色极其素净的布料,回过头问:“李掌柜,这叫什么布,多少钱一匹?”
  明远为人一向和气而沉静,很少这么沉不住气。因此李掌柜也愣了愣,才回答道:“明小郎君,这叫吉贝布,又叫木棉布,据说是琼州黎人用秘法将一种叫做木棉的作物生出的长绒纺成线,然后再将这线织成的布……”
  明远一面听一面盯着手中的布匹。
  这是棉布,绝对没错!
  来到这个时空又有几个月,他试遍了这个时代各种昂贵的衣料:绢、绸、绫、罗、麻……就是没有棉布。
  棉布在现代太普通了,普通到人们容易忽视它的优点。
  但明远有所比较,当然很清楚,棉布比起其它织物的优点:细密、牢固、耐磨、不易变形、吸湿透气……
  穿惯了纯棉衣物,再陡然来到一个这种衣料还完全不存在的时空,说实话明远确实硬着头皮适应了一阵。
  如今他都已适应了,却又让他找到了这种布料。
  但时代不同,棉布比起现代又少了一项“优点”:它一点儿也不便宜!
  “明小郎君,这吉贝布因为产地路途遥远,运费不菲,一路上又经过无数税卡,到得这里,价格便奇贵,小店里总共也没有多少。但您要是买得多,小人可以做主,给您800文一匹的优惠价……”
  谁知明远回过头,冲李掌柜扬起嘴角,笑道:“一贯一匹,贵店有多少?我全要了。”
  李掌柜惊得目瞪口呆。
  他竟然有些怀疑明远是不是得了失心疯了。
  这些朴朴素素的吉贝布就都放在光辉灿烂的蜀锦旁边——而这两样竟然是同样的价钱?
  “掌柜的再帮我向运这布匹来的人带个话,就说这种布往后有多少我要多少。对了……”
  明远又想起一事:“如果有那木棉结出的……棉桃儿,可否也请掌柜帮忙进一些货,我会照单全收……最好能在冬天之前送到。”
  棉絮、棉衣、棉被……明远早就想有了。
  在过去的那个冬天里,他身上御寒的衣物,就是塞了一层薄薄丝绵的夹衣,外面再裹上各种皮草,晚上睡觉也是隔着衣物裹一层羊毛毡子睡,一时竟让他想念起塞着棉絮的棉被和棉服,甚至想念起弹棉花的嘣嘣声。
  听明远说得大方,李掌柜已经惊呆了。
  “是是,我这就说与几户相熟的商旅知道,托他们带点儿棉……棉桃。”
  明远却还在补充:“对了,还有木棉的种子,另外还有黎人用来纺线的工具……最好也都能带来陕西。”
  明远猜测:现在的木棉和吉贝布虽然贵,但多半是因为还未大范围引种的结果。然而在他印象中,祖国的大西北,可绝对是一片种棉花的好地方啊。
  另外还有个可能是中原人们还不知道如何处理棉籽,将棉桃纺成棉线。毕竟要到了元代,黄道婆才会从海南返回,把属于黎人的技术带回松江一带。
  “好的!好的!好的!……”
  他一边说,李掌柜一边点头,一边记下。
  对于明远说的那些,李掌柜刚开始有点不信,心想明远这小孩懂些什么?后来转念一想,不对,明家小郎君一向懂行,一向眼光独到,每次挑选布料绸缎,一眼就能挑中铺子里最昂贵的。
  就好比这次,这些吉贝布看起来平平无奇,谁能想到它们竟然和蜀锦是一个价格?
  再说了,明家小郎君是什么人?他家左邻可是蓝田吕氏四贤,右舍是薛向薛官人家,这位小郎君成天和薛衙内走得最近。
  李掌柜立刻得出结论:得赶紧转托人递消息。
  这一定是明小郎君知道什么内幕,晓得着吉贝布要火!
  明远却还不知道棉花引进中原的进度会因为他一句话加快了不少。他只管带着专门挑出的那几匹蜀锦和吉贝布回了家。
  “阿娘,儿子今天在城门口帮了一个被过税逼得没办法的蜀商,把他手里的几匹蜀锦都买了下来。这几匹颜色和纹饰都很适合阿娘和妹妹,我去和阿关姐说一声,让她请个缝纫娘子上门,为两位裁衣裳吧。”
  舒氏娘子听明远这么“报备”,没觉得明远在乱花钱,心里反倒还觉得挺窝心。
  毕竟她丈夫明高义在外行商,明远帮助到长安来的商人,那么明高义在汴京等地行商时也会有人帮。
  “另外还换了几匹便宜的布料回来。这种布料看似不出彩,但是非常细密,不容易被穿破,又特别耐洗。做成贴身的衣物应当很舒适。”
  明远顺带又报备了吉贝布。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