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纯爱耽美 > 全文免费阅读

[历史]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安静的九乔)


  如今宫黎终于有个“正经差事”了,每月的收入虽然已经被预支掉了一部分,剩下的依旧可观,至少能再多养活个媳妇儿。他自然要和女朋友的家人见个面,讨论一下筹备结婚的事宜。
  “多谢明郎君!”
  宫黎终于露出几分正经相,十分感激地向明远作揖。
  “天色不早,此地离城中颇远,您先回去吧!”
  明远“嗯”了一声,自去叫上独自在院外扎马步、练拳脚的向华,骑上踏雪,慢慢回汴京城。
  刚开始他们还能沿着官道奔驰一阵,到后来,明远的踏雪和向华租来的马匹就都只能随着街面上挤得满满的人群慢慢移动。
  明远也不着急,他在马上,只管慢慢思量该如何推广玻璃。
  他们先去马行,向华将他租来的马匹还了,然后再牵着踏雪慢慢往蔡河边过去。
  过了新桥,已经能远远地望见明远家的宅院了,明远忽然见到自家门房正探头出来,往他这边张望。
  “看来有客啊!”
  明远嘀咕着下马,来到自家门前。
  “郎君,有人来访。我们说了您不在家,但是来人说左右无事,不妨等等。史管家将人请去花厅等候了。看起来……是一位官人的模样啊!”
  门房老王头迅速把该说的都说了。
  明远在自家门房里看见了对方的伴当。
  他瞥了一眼伴当的衣饰,便知道来人确实有些来头。
  于是明远快步走进自家花厅,对候在里面的人拱手致意:“明远回来得迟了,不知哪位造访。”
  花厅里的人在明远进来之时,正背着手观看壁上悬挂的名家字画。
  他听见脚步声,便转过头来,笑吟吟地望着明远。
  这是个四十岁上下的中年人,颏下留着短髭,眉目清朗,望向明远的眼光是一团和气。
  见到明远等着他自报家门,来人先开口致歉:“不请自来,明郎君勿怪。”
  明远听出他有一点点口音,令他马上想到了蔡卞。
  蔡京与蔡卞虽是兄弟俩,但口音也有些不同。蔡京能讲一口流利的汴京官话,让人听了就觉得他是在汴京土生土长的。但是蔡卞说话却始终带着一点乡音。
  所以明远猜测来人与蔡氏兄弟就算不是同乡,离得也不会远。
  果然,只听来人开口:“胡建吕费卿,路过此地,左右无事,来见见名满汴京的明远郎君。”
  吕费卿?胡建?
  明远:黑化肥挥发发灰会花飞?


第82章 百万贯
  吕惠卿造访明远家, 当着明远的面,一点没见外,上来就是一番吹捧。
  “明郎君小小年纪, 入京不过数月,已是名满汴京, 将来前途不可限量。”
  明远微笑地接受了吕惠卿的恭维, 心想:他这哪儿有什么“前途”, 分明是“钱途”吧!
  然而听吕惠卿多聊了几句, 明远却越发觉得,这位如今出任太子中允的“新党”实权人物, 对他非常了解。
  明远心里清楚,吕惠卿随口提到的几件小事,只有对他最为了解的几个朋友才清楚。
  于是他笑着看看窗外,开口留饭:“如今天色已晚, 难得吕中允造访, 不如就在明远这里用晚饭如何?”
  吕惠卿欣然颔首, 摆出一副想要与明远长谈的架势,却开口道:“我与远之平辈论交, 远之何必如此见外,称我吉甫便好。”
  明远:……?我跟你很熟吗?
  但他什么都没说,立即起身,出门吩咐向华,去距离明家最近的遇仙正店订一桌外卖席面,尽快送来。
  而史尚这时正依言在门房处候着明远。
  明远当即吩咐史尚去查一查,他的朋友中, 有哪几位最近与吕惠卿走得比较近, 曾上门拜访, 或是在酒楼会面之类。
  明远提到的几个名字包括:贺铸、蔡京、蔡卞、李格非、苏轼等人。
  他也猜测过,有些私事可能是王雱透露给吕惠卿知道的。作为新党的重要成员,吕惠卿一定经常出入王安石的府邸,能够见到王雱,会一起议事也说不定。
  但是王雱于他属于“边缘”友人,往来的次数并不多。因此明远不觉得王雱对自己会了解得如此详细。
  至于种建中,明远想都没想,就觉得肯定不是他。
  毕竟种师兄如今忙得脚不沾地,而且就算他有工夫见吕惠卿这样的官员,也一定不会谈及这么多明远的私事。明远对种建中这点信心还是有的。
  史尚已经有段时日没干过这等“包打听”的老行当,这会儿竟有些兴奋,摩拳擦掌地去了。
  很快,遇仙正店的外卖席面就送了过来。
  席面做的极其精致,尤其一道软蒸羊肉,已经将羊肉蒸至完全稣烂,入口即化,吃时配上酸甜的杏酪,激发出无限鲜美的口感。
  但在桌边的两人注意力显然都不在晚餐上。
  明远用各种不着边际的话题与吕惠卿闲聊,一边聊一边揣测吕惠卿的来意。
  吕惠卿大赞过遇仙正店的席面之后,谈起了青苗法在陕西的推行。
  “王相公时常感慨,‘青苗新法’,在陕西推广最为顺利,成效也最佳。我曾听闻,远之在此事上出力颇多啊!”
  他指的是明远当年在京兆府,用童谣与仿单宣扬“青苗法”的事。
  “不敢不敢,明远何德何能,不过是做了些许小事而已,可绝不敢居功。”
  明远小心翼翼地回复,将功劳都推在了李参身上。
  “毕竟李转运使曾在陕西路试行此法,陕西乡民已有些了解,推行起来的确是要容易些。”
  “那么,”吕惠卿突然将眼光从面前的杯盏上移开,抬头盯着明远,问:“那么远之是否认为‘青苗’乃是善法?”
  明远:???
  开玩笑,吕惠卿身为新党中坚,王安石手下的得力干将,竟然跑来问他这么个未及冠的少年,“青苗法”是不是善法。
  “当然是善法!”
  明远语气非常肯定地回答。
  “农人、工商,都有广泛的借钱需求。然而此前肯借贷的多是豪族富户,责以高息,往往累得平民百姓债台高筑,被迫售卖家产,沦为贫户。”
  “如今由官府出面,平抑借贷利息,小民能得实惠,国库也因此充盈,又有何不好?”
  他说的基本上是对新党胃口的“标准答案”。
  当然,和朋友们私下闲聊的时候,明远也常从苏轼口中听说,在陕西路之外,其余推行“青苗法”的几路,有地方官行事不妥,“青苗贷”反而成了新的“高利贷”,借了青苗钱的百姓反而得卖房子卖地的情形。
  “那么,以远之之见,‘青苗法’有助于抑制兼并?”
  吕惠卿眼光闪烁,眼神中带上了不少期待。
  “如今我观各地土地兼并均已严重,富户所占之田动辄百顷,而农人失去田地,进入城市,成为无业游民。”
  汴京城便是这样,城市里汇聚了大量的劳动力,以至于任何行业都人手富裕,竞争激烈,而服务也细致入微。
  “吉甫兄,您想听真话还是套话?”
  明远懒洋洋地反问。
  吕惠卿表情一滞,隔了片刻,才开口道:“远之说笑了,吉甫专程来拜访,哪有为了听表面套话的道理?”
  明远想了想,认真开口道:“其实我这话即便是到了王相公面前也能说得,毕竟我只是个白身,与朝堂无涉。”
  “‘青苗法’并不能完全抑制兼并,只是让世间更加公平些。”
  当然,还有让国库迅速充盈起来,这才是皇帝赵顼与宰相王安石最急于看到的。
  明远虽然打着说“真话”的旗号,但是他也会提醒自己,在封建社会里,不要随意评论官家。
  “土地兼并无法阻止,如今官府可做之事,是将离开土地的农民引导进入手工业。”
  这是明远集合了自身的全部知识对于眼前这时代的认识——
  他认为,既然生产力逐步提升,土地兼并就在所难免,因为集约化生产才是将土地效用最大化的途径。
  由此会造成大量人口向城市涌来。唯一能够吸纳这些劳动力的,就是第二产业。
  善加利用这些劳动力,工业社会也许很快就能萌芽,茁壮成长。
  如果应对不当,这也许会成为封建王朝最不稳定的因素,为君王所忌惮。
  “唔——”
  吕惠卿一面听一面转动着眼珠,对于明远所说的却不予置评。
  “至于‘青苗法’是否能抑制兼并,我自己的看法是,或能延缓,不能阻止。”
  “但如果打着‘抑制兼并’之名,行打击工商业之实,损害恐怕会更大。”
  明远将这句最重要的缓缓说出口。
  吕惠卿闻之顿时色变,怔了良久,才微微点头,小声道:“原来是这样。”
  他马上将脊背一挺,双手鼓掌:“说得好!感谢远之今日肯对我说这一番‘真话’。”
  明远说完,自己也轻轻地吐了吐舌头。
  吕惠卿与他没有交情,今天竟能说这么多,真是难为自己了。
  至于吕惠卿能不能把他的话听进去,“新党”的变法能不能从此走上正道——这根本就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