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尚书老大人接话说,启发民智确实重要,但要在各乡间设立蒙学,这笔花销着实不少,如果都仰赖国库,说句实话,国库现在并不一定负担得起。
本朝自开国以来,整体是蒸蒸日上的,但国家的一系列政策所主张的一直都是“藏富于民”,老百姓的日子确实是好过了,但国库并没有真正“富”起来啊!
而“老百姓的日子确实好过了”,这话听上去很不错吧?可细究起来,所谓的好过了,也只是肚子勉勉强强能吃个大半饱了,生养的小孩有半数能糊涂着养大了,病孩能丢去慈孤院而不是丢到野外自生自灭了……百姓依旧是难的!
他们只是比前朝好过而已,只是比过去大多数的日子好过而已。如果天底下人人都能吃得饱饭、看得起病,那本朝的这几位皇上估计能直接飞升成圣!
尚书道:“朝廷也难。谁能保证日子过得好好的,再没有天灾了?瞧瞧这些年,不是这里旱了,就是那里涝了,国库不想办法在平时攒够储备粮,遇到灾情时不能及时把粮食给灾地百姓运过去,你叫他们怎么活?西北那边又是每年都要用钱的!世家……呵,当皇上不知道江南那边改稻为桑的好处吗?但现在朝廷敢下旨说改稻为桑吗?有些事情不理顺了,一旦改稻为桑就是灾难!”
国库这样不易,哪里支撑得起一个全国性的公益蒙学?
再有,朝中反对开设蒙学者还有不少。用他们的话来说,农是国之本,老百姓们就应该安安分分地种田,什么都比不上种田重要。蒙学一开,不仅耗钱耗物,还没什么大用。教那些百姓认字,然后呢?认字能够帮助他们种田吗?
肯定不能啊!反而容易把心学大了,不利于国家的稳定。
这些反对者里头,有不少还是真心实意为朝廷着想的。叫人没法说!
大理寺卿闻言只能无奈地摇摇头。他忍不住说起了一桩神婆骗人案,一个什么都不会的神婆,靠着装神弄鬼,在贫困的山区敛财几万两!要知道那地几年的赋税加起来都没个几万两啊!被神婆直接或间接害死的人已有几十上百。
要不是地方官负责,调任过去没多久就发现了问题,再加上这个地方官谨慎,直接找上级要了人马,他在铲除神婆时才没被一心拥护神婆的百姓干掉。
这就是民智未启造成的悲剧!
这样的悲剧原本是可以避免的。那些百姓为了供养神婆,很多家里已经穷得卖儿卖女了,他们是真没有骨肉情了吗?不是的,他们只是被蒙蔽了,因为无知而惧怕,又因为畏惧哪怕自己都快要饿死了,也要捧一把米去供养神婆。
这案子背后是多少破碎的家庭!老大人们的心情都跟着沉重起来了。
老翰林说:“哎,所以我的意思是……不如先搭着这股推广旧卷的东风,叫各地的县学选出一个念诵官,每日不干别的,就在县学门口念诵卷子。这应该费不了什么银子。明面上也和启发民智无关,只是想要推广旧卷而已,依然是读书人的事,反对者不可能多。但老百姓守在那里时时听着,总能学到一二的。他们要是学到了,返回家中说给家人和邻里听时,家人和邻里也受益。”
读书能叫人明礼。科举旧卷上的题目,尤其是那些策论文,往往又和国家大事有关。一个人只要学会了礼,只要知晓了家国天下,就算他们只是一个种地的农民,那也不一样了。至少至少,他们不会被一个装神弄鬼的神婆骗了。
再有,如果治下的百姓有些眼界,某些地方官还敢懒政、暴/政吗?那地的土豪还敢肆无忌惮地藏匿人口、变相圈地吗?只有地方官有所作为,一个地方才能被治理得越来越好。只有地方土豪心存顾忌,百姓的日子才会真正好转。
颜楚音在一旁听得心都揪起来了。
原来国库这么穷!皇帝舅舅殚精竭虑,每日勤勤恳恳地处理政务,也无法确保每个百姓都能吃饱饭。原来吃饱饭这件事,对于很多人来说竟是这么难!
颜楚音在心里盘算着,反正自己有父母养着,私库里的那些东西尽都可以捐出去。就捐给皇帝舅舅好了,能叫国库稍微充盈那么一点点,那也是好的。
他陷入沉思的时候,脸上的表情立时就丰富了起来。
不知不觉间,老大人们停了交谈,目光落在颜楚音身上。他们原以为沈昱是那种少年老成的人,头一次知道这孩子在私下的场合会有如此活泼的一面。
瞧他脸上的表情,明明一句话都没说,但又好像什么都说了。
真是有趣极了!
第七十九章
老翰林忍不住把话题抛给颜楚音, 问:“炎盛可是想到了什么?”
炎盛是沈昱的字。颜楚音一激灵,顿时生出几分在学堂里被夫子们考校学问时的慌张。不、不对。比面对夫子时更慌!老实说,他在夫子面前很少这么拘束的。然而现在的他可是待在沈昱的身体里, 以沈昱的身份面对老大人啊!
对于老大人的提问,若是回得不好, 岂不是丢了沈昱的脸!
颜楚音脑子里的那根弦崩得紧紧的。
要好好表现!要给沈昱争脸!
沈昱那种读书人可是很要脸面的!
“我、我……”颜楚音下意识咽了咽口水,“我觉得启发民智确实重要。但是科举旧卷这种东西……哪怕县学真的找人念了, 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老百姓真能听懂吗?如果他们听不懂, 岂不是白费了你们的心血?”科举旧卷上的题目也好、答案也好, 都不是白话文,那种文绉绉的东西, 老百姓们真的爱听吗?
真不是颜楚音看不起平民老百姓。
这么说吧, 当沈昱给他们几个纨绔讲课的时候, 如果单纯只是念一念卷子上的文章, 曹录都不一定能听得懂!曹录可比那些平民百姓有基础, 他虽然是个学渣, 但到底在国子监里混了多年, 普通的常用字都是识得的, 不是文盲。
再有,曹录毕竟生活在豪华的京城, 平日里往来的都是颜楚音这类人,大家虽然常在一处吃喝玩乐, 但总有凑在一起谈论时事的时候。他就算真是个二愣子,这些年也熏出了几分政治敏感度。让他分析朝中大事, 他能言之有物。
而乡下的那些平民百姓, 虽然颜楚音没有和他们接触过, 但听老大人们的意思, 他们连肚子都不一定能吃饱,生活圈子极为狭隘,眼界自然就狭隘了。
对于这样的人,就算安排人站在县学门口念文章,他们真的愿意去听吗?听了又能听懂吗?听不懂的话,他们听了一次两次后,能一直坚持听下去吗?
颜楚音又说:“就是在京郊这种相对富裕的乡下,有些人家已经能带着全家吃饱喝足,每年能扯点新布做身衣服,年底时手里还能有一些结余。就是这样的人家,他们都不一定能想到要送孩子去学堂。因为他们觉得读书无用。”
这都是从婓鹤口中听来的。婓鹤常乔装身份混迹于外城,知道很多东西。
乡下人还是很尊重读书人的。不是有那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嘛!但当他们手里真有了钱,那多数人都是寻思着去买地,而不是选择供一个读书人。
连朝中的一些大人都持有一种观点:教那些人读书有什么用?他们祖祖辈辈都是种地的,一辈子没离开过一亩三分地,认识几个字能帮他们把地种得更好吗?还不如就别折腾了!只要没生反心,就让他们安安分分种一辈子地吧!
就不怪这些人自己心里也这么想,认为读书习字都是瞎折腾!
“就算强制安排这些人去县学门口听人念诵文章,他们心里只怕还觉得浪费时间了,耽误他们做事了。”颜楚音推己及人,以他现在的基础,叫他去翰林院听翰林们掉书袋,他肯定也坚持不下去,“只怕到时候真能坚持下来的都是一些已经有点基础却苦于没有好老师的读书人。普通人肯定不会去听的。”
老大人们认真一想,觉得颜楚音说得很有道理。
“就算是这样,我们也不能什么都不做吧?”老翰林读了一辈子书,很有些理想主义,“不求所有人都能在此事中获益,只要能帮到一人,那也是好的。”
颜楚音胆子渐渐大了,直接摇头说:“成本大而收益小,不合算!”
顿了顿,他又说:“若只是不想看到更多的与神婆案类似的悲剧发生,而不是把治下所有百姓都培养成出口成章的读书人,那我……或许有个办法。”
老大人们越发起了兴致,一个个都盯着颜楚音看。
颜楚音清了清嗓子:“开设蒙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教百姓识字吧?那教他们识字又是为了什么,是想让他们明礼吧?为什么不直接教他们明礼呢?”
“这……这也太……”老翰林把“荒谬”二字咽了回去,“不识字如何能明礼?”
也就是现在与他对话的人是“沈昱”,老翰林对于老友的孙子存在天然的好感。如果现在是其他什么人当着他的面说了这话,老翰林肯定要骂一派胡言!
另外几位老大人,大理寺卿也好,尚书也好,一时间都无法理解颜楚音的话。这是因为他们的思维已经被僵化了。先习字再读书,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套自然而然的流程。类比一下,颜楚音的话就好像是“为什么春天播了种,一直到秋天才能收获呢,就不能先在春天收获了,然后再去考虑播种的事吗?”
相似小说推荐
-
燕云风月 (陆韶珩) 长佩2022-07-25完结禁欲系深情军官(陆竞云)X温柔文艺演员(江怀砚/徐江眠)燕云城里有这么句话儿:南囿秋风、卢沟晓...
-
重生之冤家夫夫 (佛系分子) 豆腐VIP2022-07-02完结因缘巧合之下,晋溪穿越到了一个架空时空,栖身在一位小哥儿身上。 一睁眼就得知自己是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