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氏这会儿不想去想这些事背后的小动作,真正看过了铺子之后,她发现和自己之前想象的不大一样,这个铺子的位置虽说确实偏得不行,但是也是有可取之处的,比如说安静,还有就是比她之前想的更大,以及这两个铺子另一侧种了整整一排梧桐,隔开了外界的视线。
梁父看着庄氏兴致勃勃地把铺子里里外外看了一遍,心里的担心稍微减少了些,庄家的事对她的刺激好像比他想象的更大,他刚才还担心妻子问自己到底怎么回事,她不问他也就不用想说法“骗”她。
庄氏把乱七八糟的心思收起来,在真正看过了铺子后她有了个初步的想法:“相公,咱们手上暂时没有多余的银子来处理这个两个铺子,看这一季的粮食收了能有多少,到时候如果还有闲钱,要不咱们在这里建个茶楼?或者到时候看做什么比较合适,我回头让人去打听打听。”
以往不懂得如何经营产业,所以家里的银子全都放着,除了酒坊没有别的进项,这会儿银子全都被儿子换成其他的家产,她也应该学着点怎么打理了,不能什么事都让相公、儿子他们操心。
梁父几乎没有犹豫就答应下来:“好。”
这边,梁父他们在看自家的铺子时,梁康生在家收到了来自省城方家的信。
这封信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写的是上次梁康生拜托方俊彦的事,方俊彦已经找人安排妥当了,就等着庄庆泽入瓮,另一部分则是方俊彦的“抱怨”。
他这次院试没能过,被家里人和夫子盯着读书,十分心累,忍不住找梁康生说了两句,后面附上了他这段时间的学习文章,问梁康生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
不知不觉,方俊彦同梁康生相处时,总会附带上读书时的困惑,两人的关系亦师亦友,这和梁康生回答问题从不藏着掖着有关。
最后,方俊彦还提了一句,问梁家今年会不会继续酿果酒,如果有的话请务必为他留一些,他提前准备好银子。
虽然最后这个说得少,但是从他的措辞可以看出,方俊彦对果酒还挺重视的,这让梁康生有些不解,他也觉得薏哥儿酿的果酒味道不错,但是对男子来说果酒的滋味稍显寡淡了些,以方俊彦的性子应该不至于特别喜欢,一事新鲜也应该已经过了。
或许是他家里有人喜欢果酒的味道吧,果酒受女子、哥儿欢迎,可能是方家女眷喜欢,梁康生也没有想太多,看完了信和后面附带的一小叠文章,就提笔写回信。
该感谢的、该指导的、该承诺的都写出来,一封厚实的回信也就写完了。
正好曲薏走进书房,梁康生随口问道:“薏哥儿,今年你那边酿的果酒不会比去年少吧?”
曲薏来书房是要找之前他放进来的一本书,一边弯腰找书一边回答:“嗯,不会少,怎么了?”
“我刚给俊彦那家伙写回信,答应今年多给他几坛果酒,担心你那边果子不够。”梁康生把两封信递给曲薏看。
曲薏快速把信的内容浏览了一遍,自信地回答:“虽然大部分果树都是今年新种下的,能结的果子不会很多,但有人管理总能比野生的好些,实在不够的话,大不了咱们花钱买外面卖的果子酿成酒卖给方公子,他不是说了买酒的钱不是问题嘛。”
第174章 野心更重要
“难得他会说钱不是问题。”梁康生也笑了笑。
按理说方俊彦出身方家是不缺钱的,但是因为他家里管得严,担心养出纨绔子弟,给钱多的同时也会管着他花钱,去花楼一类的地方绝对不准,大额开销都要提前问过了才能用。
“最近山上的花快开过了,仔细看能发现不少小果子,头一年的果子一般不好吃,酿酒是没问题的。”曲薏心里也念着酿果酒的事,一直有关心,他是整个梁家最清楚这些果子情况的人了。
梁康生也有关注,只是没有曲薏那么上心,毕竟这件事当初就说好了让薏哥儿来,他若是太操心了恐怕会让曲薏有压力。
说了两句果山和果酒,曲薏想着信里提到的另外一件事,不禁皱起眉头:“相公,爹知道吗?”
“爹不知道,但是我觉得他可能猜到了一点。”梁康生想着那天他爹的神态,脸色有些微妙,他们父子两人有些地方是相似的。
“那你不打算和爹商量商量吗?”曲薏有些不放心,以前他们瞒着梁父和庄氏,是因为他们不能表现出对有些事未卜先知,那时候梁父的身子也不好,如今两家的问题已经告诉了梁父,快摆在明面上了,再说出来就无所谓了。
“再等等吧,爹也没问,到时候再同爹商量。”梁康生想了想,还是不打算现在就告诉他爹,他担心他爹会让他不操心这些事,让他安心读书,到时候他反而不好做什么了。
“好吧。”曲薏皱眉,梁康生既然这样说了,那就让他来处理吧,最坏的结果大不了就是被婆母知道了。
在梁家和庄家之间的关系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时,赵家和曲家之间的婚事总算不再平静了。
四月之前,赵家老神在在,曲家也八风不动。
四月一过,赵家见曲家还没有任何作为,赵家大嫂就坐不住了,女儿已经被人占了便宜,她怎么能容忍对方一直拖着。
于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县城曲耀文所在的学堂外就有了不少关于曲耀文的桃色消息,说这些话的人就是住在那一片的婆子、夫郎、媳妇,他们除了照顾一大家子人就没有别的事,没事就爱说别人的闲话,更何况还是有关读书郎的,才子佳人的故事人人都喜欢,大家说得更是起劲。
赵家大嫂最是了解这些人的心理,她一开始亲自跑去说这些的时候,没有明确说才子是谁,但是她透露出的信息足以让人一步步想到曲耀文身上,这样反倒是让大家觉得比直接指名道姓更有说服力,越发觉得他们发现了隐藏的真相。
短短几天的功夫,大家的口中就有了两三种不同的故事,并且很快传到了学堂夫子的耳朵里。
夫子早先很是喜欢曲耀文这个学生,但是曲耀文家里的事传到学堂后,他对这个学生的好感就少了很多,等府试过后重新开课,他发现曲耀文变得阴沉且对自己的态度疏离后,对他的好感越来越少。
夫子的冷淡让曲耀文开始愤世嫉俗的同时,对学堂有了怨怼,对同窗也爱答不理,整日埋头苦读,想等自己考上秀才后让这些看不上他的人后悔,导致这一次他没有及时发现周围人对他态度的改变。
最后夫子见曲耀文一点悔意都没有,就单独叫他谈话,问他有没有什么要主动说的。
想着夫子因为自己没过府试就换了一张嘴脸对自己,曲耀文很难压住心里的不满,别过头带着点赌气意味地说:“夫子,学生行得正站得直,没什么需要说的。”
这句话可把他的夫子气得不行,也不想再管这个学生了,拂袖让他走。
这时候的曲耀文自然年轻气盛,但回去冷静了一番后发现不对劲,他拉下脸去找人问,总算弄明白了这是怎么回事。
会放出这些话的人,想都不用想就能猜到肯定是赵家,正好到了学堂的休息日,曲耀文赶回家去问他娘查得怎么样了。
除了让他娘查赵家,曲耀文还让他娘查了之前学堂怎么有人知道他家里的事,还有曲三丫的婚事,这些事曲耀文都记着的,没有忘掉。
钟氏花钱找了人,赵家是最容易弄明白的,赵家男人会盖房子,因为手艺好在镇上挺出名的,他们家也有些田产,还在镇上弄了个铺子卖杂货,所以赵家的日子过得还不错,只是对比起钟氏出身的钟地主家,到底还是差了些。
不过赵婉儿确实是赵家这一辈最受宠的女孩,她娘给女儿挑选夫婿的眼光高,一直到如今十七岁了都还没定亲,对于赵婉儿最终看中了曲耀文这一点,钟氏对赵家稍微满意了一点点,眼光还算不错。
但是也就只是一点点,更多的还是不满,赵家根本达不到钟氏选儿媳妇的要求。
此外,稍微能查到一些的就是曲三丫的亲事,混混的嘴巴可不严,有人给钱自然就愿意说,武行也被顺藤摸瓜找到了,但是更深的却查不到了,看上去就像是真有个少爷看中了曲三丫。
奇怪的是,如果当初确实有那么个少爷看中了曲三丫,为什么曲三丫同张家的亲事黄了之后,对方就没有了动静,是少爷心思易变,对曲三丫没有兴趣了?
曲耀文和钟氏怎么想都想不明白,哪家少爷吃饱了没事干做这些,筛选人的时候他们完全没有往已经出嫁的曲薏身上想。
最难查的就要数曲耀文家里的事是如何抖到学堂的,不知道是钟氏找的人能力不足,还是她给的钱不够多,或者背后的人手段更高明,反正没有查出来什么有用的消息。
钟氏把她这边得到的消息原原本本告诉曲耀文后,忧心忡忡地问:“耀文,你在学堂有没有对手?”
既然外面查不到消息,那有没有可能是学堂内部有人在故意坏儿子的名声,如果是学堂里的人故意干的,那但是好办一些,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