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纯爱耽美 > 全文免费阅读

大宋仁宗皇帝本纪[历史] (觉三千里)


  储君乃是国本,皇帝有了储君,统治也就更加稳固,这是好事。
  赵受益道:“现在还不是喜的时候。”
  “把你的脸拉下来,明天咱们还得去找人晦气呢。”
  “不知道夏竦的忠良册子编没编完。”
  第二天的朝会,赵受益特意穿了一身洗得发白的旧衣出场。
  他还在长个子的时候,衣服过个一两个月就得全换新的,这一身衣服是他唯一一件看着就挺旧的衣服。
  果然,群臣看见他穿了这么一身出来,都有些疑惑。
  好端端的,皇帝穿这么一身衣服出来干嘛?
  是暗示宫里没钱了,让计相多给宫里拨点钱买衣服?
  有消息灵通的,已经联想到了前夜水患淹死的那十几个人,知道皇帝大概是要带头力行简朴,以安天下之心。
  却见皇帝在御座上叹了口气:“众卿,昨日中宫诞下了皇子。”
  众臣都没想到他一开口说的是这件事,都有些发懵。
  这你叹什么气?
  无论如何,有皇子降生总是好事,于是纷纷给皇帝贺喜,庆祝大宋江山有后。
  赵受益又叹息一声:“然后朕就听说,汴河冲毁堤坝,死了十二人。”
  众臣心中一凛。
  果然是为了这件事。
  “是皇子无道?还是朕无道?为何皇子刚刚降生,就发生了此等灾祸?”
  范仲淹出列:“霖雨为灾,是臣等的过失。”
  保皇党众官员跟着道:“是臣等之过,请陛下罢免臣等,以安天下。”
  赵受益苦笑:“卿等戮力为国,赤胆忠心,朕岂不晓,不必自污了。朕从来就没有怪罪过卿等。”
  范仲淹道:“陛下仁德圣明,上天必不致降灾祸于陛下。此次水灾,若当真是顺应天意,只能是朝中有无道之小人,玷污圣明,上天才降灾示警,请陛下清君侧。”
  赵受益道:“朕的身边,都是忠孝仁义的君子,朕不知谁是无道的小人。”
  他转头对夏竦道:“对不对,夏卿?”
  夏竦垂头:“陛下圣明,泽被万方。”
  赵受益点头:“众卿觉得,朝中有哪位官员失德,以致上天要降灾祸示警的,可以奏与朕听。”
  他将目光往包拯那边扫了一眼:“御史台,平日不是最有话说吗?今天可也有事要奏?”
  包拯手执笏板出列:“臣包拯,有事要奏。”
  见他出列,文武百官都头皮发麻,脊背发凉。
  这个节骨眼上,谁要被参上一本,那才是死无葬身之地了呢。
  皇帝要找个无道小人来背黑锅,洗刷储君刚出生就遭灾的污点。这个黑锅一旦背上了,这辈子都别想有出头之日。
  赵受益点头:“包卿请讲。”
  包拯道:“臣要参枢密副使夏竦,母丧不守,罔顾人伦,伤天害理,却高居宰执之位。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臣请陛下严惩此人,以安天下社稷、臣民之心。”
  夏竦的冷汗瞬间打湿了脊背:“你含血喷人!”
  包拯冷肃地看着他:“公道自在人心。”
  赵受益满脸惊讶:“竟有此事!包卿,你可有证据?”
  包拯道:“证据确凿!”
  从袖中拿出一本劄子:“请陛下过目。”
  赵受益从刘恩手里接过劄子,看了一会儿,长叹一声:“夏卿!何至于此啊!”
  闭了眼道:“朕本以为,夏卿的人品就如文章一般磊落光明,因此才将编写忠臣孝子的书册的任务交给你。没想到……唉!”
  夏竦心知大势已去——他不守母丧这事其实是证据确凿的,只要有心人想查就一定能查出来。之前是寇准护着他,才没人敢提这一茬。如今寇准不在,皇帝翻出这本旧账,是铁了心要整他了。
  他也不再辩解,只是长拜不起:“臣自知罪孽深重,请陛下治臣之罪,以平息天怒,误再以臣一人之过,连累无辜百姓了。”
  赵受益挥了挥手:“依卿所言。”
  夏竦被撤去在京城的职位,贬为外州司户参军。
  他这一去,枢密副使的职位又空出来了。
  赵受益有时候都觉得,这个职位是不是有点邪乎,凡做上它的没一个有好下场。
  晏殊如是,夏竦如是……
  但这职位再邪乎也是不折不扣的高官,还是有不少人趋之若鹜的。
  他拿不准要将这个职位给谁,就去询问范仲淹的意见。
  范仲淹沉吟道:“臣倒是有一个人选。”
  赵受益道:“说来听听。”
  范仲淹道:“此人是殿中侍御史庞籍。”
  赵受益愣了一下:“侍御史庞籍?”
  “是吉祥的吉,还是籍贯的籍?”
  范仲淹道:“是籍贯的籍。”
  不是庞吉,那就不是包青天里那个臭名昭着的庞太师,而是历史上的能臣庞醇之。
  赵受益松了口气:“此人可用。”
  “但怎么突然想起这么个人了?”
  范仲淹道:“一是此人一心为国,并不攀附宰相,而是天子之臣。二是……”
  他觑了觑赵受益的脸色:“醇之在郡县时,曾蒙夏竦提携。”
  赵受益笑了:“你是想让朕以庞籍代替夏竦,以示朕唯才是举,并不搞秋后算账那一套?”
  范仲淹颔首:“臣正有此意。”
  “可以,就让庞籍做朕的一块千里马骨吧。”
  赵受益道:“让那帮吓坏了的寇党看看,朕也并不是什么吃人的妖魔。归顺了朕,从前的事,朕既往不咎。”
  寇窈娘生产是在夏天最热的时候,几场大雨带走了十二条生命,也带走了一位枢密副使。
  雨仍是一直在下,整个六七月份,汴梁城的天空几乎没有晴过。
  偶尔汴梁城不下雨,但汴水的上游地区依然在下,雨水流入汴水,时刻威胁着东京城的安全。
  赵受益从留守京城的二十万禁军中抽调了一万人,编成一百队警察,交给范仲淹,让他维护东京城的治安,不可叫人趁着水患为非作歹。
  其他州郡也纷纷送文书入京,汇报本地的水灾。有被冲毁农田的,有被冲毁城市房屋的。
  其中黄河下游受灾尤为严重,毁坏房屋七千余处,溺死一百余人。
  赵受益免除了该地今年的赋税,又叫该地开放粮仓,赈济灾民。
  那地方上的长官又上书言粮仓被大水冲毁,赵受益又叫三司给他拨了一批粮食。
  兜兜转转,夏天过去了,秋天也过去了,将要入冬了。
  京城附近却出现了不少流离失所的灾民。
  天寒地冻,这些人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只得成群结队地睡在一处,靠彼此的体温和从雪地里挖出来的草根苟延残喘。
  年根底下,灾民入京,这可不是件小事。
  这说明某一地的灾情已经扩大到不可控制了,这些灾民才会千里迢迢地来到京城,本能地向自己的统治者求救。
  赵受益是从包拯的奏章中得知这件事的。
  他回忆着从夏天以来的地方灾情,发现并没有哪个州郡上表奏称自己的灾情已经严重到了这个程度。
  而京城也给各地划拨了理论上足以应对灾情的物资——将寇党划入自己麾下之后,赵受益掌控了除西北方正在与西夏交战的那路军队之外的所有权力。
  他可以肯定,这些物资是确确实实运送到了受灾地区的。
  至于运送到州郡之后的事情,赵受益就鞭长莫及了。
  恐怕,是有官吏从中做了手脚,贪污了赈灾的款项,所以才导致了大量的灾民出逃。
  他权衡了许久,把调查流民来源的任务交给了包拯。
  连带着之后处理贪官污吏的事情也全权托付给了他。
  一事不烦二主,包青天,该你出场了。


第52章 太宗皇帝幼子,襄阳王,……
  正是夜深人静的时候, 包拯却还没有入眠。
  他坐在桌旁, 点了一根蜡烛, 就着烛火翻看今天施粥的账册。
  从皇帝将处理京外流民的任务交给他起, 已过去十天了。
  十天里,他先是在城外设了粥棚, 每天施两顿粥, 又沿着城墙搭了一溜简易的房屋,用以安置无家可归的流民。
  今年的雨水多,入冬以来雪下得也大,这十天里下了三场雪,积雪压塌了几处新搭的房屋,所幸并未出人命。
  施粥的粮食和建屋子的钱都是户部批下的。年底了, 各处都在归账,忽然来了这么大的一笔支出, 账都得重新核算, 谁都不能乐意。
  包拯去支领钱粮的时候,挨了不少白眼。
  好在皇帝已经将朝政都掌控在了自己的手里,户部的官员再怎么不乐意,也要给他这个皇帝面前的红人一个脸面,因此虽然挨了白眼, 该拿到手的东西还是拿到手了。
  有时候包拯都会觉得讽刺, 赈济灾民明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三司职责所在,想要拿到这笔钱粮, 居然还得靠着在皇帝面前的脸面。
  他叹了口气,安慰自己,皇帝圣明仁德,亲近的都是贤臣君子,还没有哪个小人能在皇帝面前得了脸面的,也不怕有人仗着皇帝的恩宠损公肥私,祸乱朝纲。
  这也是不幸之中的万幸了。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