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笑道:“佛像不过是俗世中人以俗世的金银铜铁铸造出的一个死物,死物有甚值得吝惜的?真正难能可贵的,是佛心。佛心无处不在,只是不在佛像中。”
钱老板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这……这……”
“老钱,你这是干什么呢?”
一个姓李的商人打断他:“包大人说的对,佛嘛,在哪里拜不是拜,自己家里也不是没有佛像,依我看,庙里的毁了也就毁了,正好都拉去铸钱。”
包拯点头笑道:“李老板好见识。”
李老板一双利眼盯住包拯:“包大人方才所言,以后入中的粮食去京里领现钱的事情,已经定下来了?”
包拯点头:“这是如今京里的公议,皇上、太后、莱国公都点过头的。”
李老板叹了口气:“不是我们不支持朝廷改贴射法,包大人你还不知道我们么,我们最是安分不过的。只是粮食从扬州运到边境上去,一路的艰难险阻,真是不足为外人道啊!实不相瞒啊包大人,入中这么些年,我们不仅一分钱没有赚到,每年还都是要自己往里贴钱的啊!”
包拯微笑:“李老板辛苦了。”
“不知以后支付现钱之后,我们运的粮能拿到多少钱啊?”
包拯道:“以后各位没往边关运一石粮食,回到京城,就可以领到一千五百文钱。”
一千五百文,是出京之前寇准给出的底线。
李老板眯眼道:“唉,为朝廷办事嘛,谁指望着挣钱呢?少亏点本就是了。来,包大人,我敬你一杯。”
第32章 一曲新词酒一杯,欲饮琵……
大相国寺金佛被毁一事, 在汴梁城里掀起了轩然大.波。
大相国寺乃是天下佛寺之首, 每年从全国各地至此礼佛参拜的香客不下百万之数, 更别提每月都有的庙会、市集, 与其说大相国寺是一座佛寺,不如说它是开封市民的公共活动场所。
这样一座万众瞩目的大相国寺, 寺里的佛像全都被拉走铸钱了, 流言蜚语一夜之间传遍了整个开封城。
有说是大相国寺的僧人在太后寿宴上无状,冲撞了太后被降罪的。有说是大相国寺的僧人与太后有染,被皇帝发现,迁怒整座寺院的。还有的说是太后被罗刹鬼附身誓要灭尽诸佛的。
林林总总,五花八门。
继被传和鹤发鸡皮的大臣有染后又被传与和尚有染,刘娥人在凤宸宫, 能被千里之外的碎嘴八婆气炸了肺。
真是岂有此理!本宫看起来像是这么饥不择食的人吗!
果然是寡妇门前是非多,气煞本宫了。
而且这些流言怎么都是冲着本宫来的, 灭佛的事不是小皇帝和寇老西一起挑起来的吗?
刘娥这回却是冤枉了寇准。
天地良心, 寇准从头至尾都没掺和过灭佛的事情。
他确实是觉得朝廷如今缺钱缺的厉害,也琢磨过从什么地方弄些钱来花,但他可从来没打过佛像的主意。
寇准并不相信因果报应,也不觉得三武一宗的英年早逝与灭佛有关。
古来帝王将相英年早逝的不知凡几,死无全尸的也比比皆是, 几人是因为灭佛呢?
梁武帝如此虔诚礼佛, 晚年却被侯景囚禁而死。若是真有佛陀在世,怎么不给梁武帝一个善终呢?
寇准没想过要打佛像的主意,单纯是怕刘娥与他作对罢了。
寇相公固然是不信佛、不信因果的, 但奈何这世上信佛、信因果的人太多。
如果贸然提出毁佛铸钱这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情的话,恐怕刘娥会借题发作。
寇准可不干这种授人以柄的事情。
没想到这回却是刘娥联合小皇帝现把毁佛的事情提了出来。
没错,在寇准看来,毁佛铸钱一事完全是太后的主意,小皇帝只是被刘娥推出来当枪使了。
毕竟小皇帝今年才不到十四岁,还是个孩子呢。
一个孩子,他能有什么心眼呢?
刘娥以为毁佛是寇准的主意,寇准以为毁佛是刘娥的主意。两人虽都不爽对方撺掇小皇帝搞出了这么一个大事情,但又都觉得毁佛是目前来看最好的解决钱荒的方法,于是都顺水推舟,“姑且顺了那老东西的意”。
赵受益从头至尾在两人心目中都是清清白白一尘不染的白莲花。
唉,小皇帝还太小,都没成亲,难免被人带坏了嘛。
……说起来,小皇帝翻过年就十四岁了,似乎,好像,立后的事情可以提上台面议一议了吧?
给小皇帝选一个什么样的皇后好呢?
毁佛一事,在太后与莱国公难得的通力合作之下,从大相国寺推行至汴梁各大宫观,又从汴梁城推行至全国各地。
虽然遭受到了各地佛家信徒与僧人们的强烈抵制,略有波折,但还是坚定地进行下去了。
毕竟大宋朝几十年的中.央.集.权也不是白搞的。
钱粮军队都在中央朝廷手里牢牢地攥着,僧人和信徒们再不愿意,也只能咬牙切齿地看着官府的厢军们把佛像拖走。
而有关太后的流言蜚语则被盛怒之下的刘娥扑灭在了萌芽状态。
直到天圣三年的后半年,一切这才尘埃落定。
全国各大佛寺的铜铸佛像大多都被拉走铸了铜钱,易以木制或陶制佛像。铸成的铜钱大多被朝廷支付给入中商人,缓解边境粮草紧张的状况。
解决了入中商人的问题,包拯在江南应该能放开手脚大干一番了吧。
赵受益期待包拯能解决江南茶政一直以来的弊病。
毕竟这可关系到寇准的三十万新军明年吃肉还是吃草的问题。
包拯那边暂时还没有消息传回来,京里倒是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
枢密副使晏殊在伴驾游幸玉清宫的时候挥起笏板,打掉了自己的侍从的门牙。
赵受益当时也在现场,说实在的,他有些震惊。
作为一个穿越者,他对晏殊的印象一直停留在“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浅淡忧伤。发现晏殊居然顶着一个枢密副使的职位时,也没有多想。
毕竟一个能写出这样温柔的文字的大大,怎么可能与暴力扯上关系呢?
就算是亲眼见到了晏殊的面板上那显眼的86点武力值,赵受益也选择视而不见。
文人嘛,武力值高一点很正常。没看人家文曲星,那武力值还是一百呢。
直到晏殊当着他的面抡起胳膊打掉了别人的门牙。
赵受益震惊之余,觉得晏殊应该是心里有怨。
之前寇准和刘娥互相伤害的时候,有一回,刘娥的人攻击寇准,说莱国公啊你一个人当了这么多的官,肩负这么大的职责,你累不累啊?要不你卸下几个担子,让大家帮你分担分担?
分官就是分权,寇准当然不能干,于是就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我当着这么多的官,一个人为大宋朝尽好几份忠,我乐意,我自豪。
刘娥的人又说,可寇相公你身为昭文馆大学士,是文臣之首,又兼着枢密使,管着禁军,这不合适吧?
文武勾结一向是宋朝大忌,像寇准这样两边的权力都抓着不愿意放手其实也挺犯忌讳的。
寇准又不能明目张胆地喊出老子就是要出将入相,只能说,我这不也是没办法嘛,不是我霸着枢密使的职位不放,实在是除我以外,当今朝廷再没有人能兼负得起这个职责了!
刘娥这时候就说了,谁说朝中无人,本宫就有一个人选,足以胜任枢密使一职。
寇准说,若是太后举荐的人选果能胜任,老夫愿意退位让贤。
刘娥微微一笑:“此人正是……”
时任枢密副使的晏殊悄悄地踮了踮脚。
这不是明摆着的吗,枢密使下位了,不就是应该由他这个枢密副使顶上吗?
“此人正是淮南节度使张耆!”
晏殊的笑容僵在脸上。
这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不是让他这个枢密副使直接升任枢密使?
还有,张耆是谁,他何德何能,能够担任这个枢密使?
张耆是太后刘娥的故交。
刘娥是蜀地孤女,先嫁与银匠龚美为妻,之后才经人举荐入了三皇子赵恒的王府,备受宠爱。
这个举荐人就是张耆。
赵恒对刘娥是真爱,不在乎她出身微贱,也不在乎她来路不明,但他爹宋太宗在乎。
听说自己的宝贝儿子与一个这样的女子厮混在一处,宋太宗大怒,下令将刘娥逐出王府。
赵恒舍不得把刘娥赶走,于是就将刘娥送到了张耆家中,托张耆代为照料。
张耆诚惶诚恐,侍奉刘娥甚为尽心。为了避嫌,还在城中另置一宅,将自己家完全让给了刘娥。
后来刘娥回到了赵恒的身边,一步一步从美人升至皇后,如今赵恒驾崩,刘娥又成了摄政太后。
张耆当年的举荐之恩、助护之义,刘娥一刻也没有忘记。
她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如今自己掌了权,怎么也不能委屈了恩人哪。
张耆是武官,刘娥早就想将他提拔为枢密使了。
只是之前契丹入寇,前线战事吃紧,她只能先让寇准先当着这个枢密使,想着等战争结束就用张耆替换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