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寇准从北边回来,大张旗鼓地锻炼新军,刘娥乐得他一头扎进军务里,也就没拦着他。
等这三十万新军练出来了,刘娥自己心里也清楚这支劲旅对大宋朝廷的重要性——没有能打胜仗的军队,怎么可能在强敌环伺之间保全性命?
这新军是寇准练出来的,除了寇准,现在也没有第二个人能管好这支军队。她舍不得将大宋朝唯一一支像个人样的军队交到别人手里糟蹋。
所以她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什么枢密使不得统兵的……反正寇准又不能真的造反,管他呢。
当时寇准权倾朝野,足以与刘娥相抗衡。刘娥都不管他统兵的事情,也就没有人敢对他说三道四了。
后来寇准辞官了,狄青作为他的副手,顺理成章地接管了新军,还管得相当不错。
刘娥与赵受益都没有换掉他的意思,就默许他以枢密使的身份继续统帅着新军。
但这到底是个没上台面的事情,真要认真算起来,狄青确实应该交出新军的统帅之权。
今天刘娥给交给狄青锻炼新军的任务,等同于是把这件事端上了台面。从此狄青统军就是名正言顺的事情了。
……谁叫宋朝官制一派混乱,得到什么差遣和自己的本职完全无关呢。别说刘娥将锻炼新军的任务交给狄青了,就算她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包拯,包拯第二天都可以到新军大营走马上任。
刘娥笑道:“谢本宫做什么,本宫又没给你什么赏赐,不过是又给你肩上多加了几个担子而已。”
狄青道:“各地禁军与厢军里虽然还可能有身强体健的男子可以供作新军之用,但如今禁军大营里,除了三十万新军之外,生下的二十万余人,都是当年被莱国公挑剩下的,一无可取之处,这些年来空费粮草养着他们,实在是浪费。官家若要裁军,不如先从这二十万人裁起。眼下将要过年,今年的军饷还没有发。现在裁了他们的话,正好可以省下一大笔的钱粮。”
赵受益问刘娥道:“母后的意思呢?”
刘娥清了清嗓子:“枢密使久居军营,自然最了解那边的情况。既然枢密使都这么说了,想必这二十万人当真是一无可取。既然如此,那就裁了吧。正好省下今年的军饷,与诸位大人一同过个好年。”
赵受益道:“那就依太后所说,裁撤二十万禁军。来人,拟……”
“万万不可啊!”
崇政殿里哗啦啦跪了一地的人:“官家,太后!养兵之制乃是太.祖旧例,怎敢擅改?请官家与太后收回成命吧!”
赵受益怒道:“尔等怎敢不遵太后之命?”
有老臣泪眼滂沱地对刘娥道:“太后娘娘,太.祖当年定下来养兵的制度,要让万世遵照奉行。即使是太宗皇帝,也未曾有一丝一毫的改动。我等做臣子的,做后人的,只有谨奉祖宗之命的份,怎么敢将祖宗遗命一并改悔了?”
连太宗皇帝这个弑兄篡位的乱臣贼子上位之后都没有更改太.祖养兵之制,咱们好端端的,怎么能裁军啊!
刘娥冷声道:“太.祖皇帝制定此例之时,国家一共才有多少军队?与如今将近百万的禁军相比如何?那时的军队之骁勇善战也是如今所谓禁军远不能及的!太.祖皇帝是顾虑到当时强敌环绕,国家兵员稀少,不能抵御,才要养精兵,强国家,以御外辱!可是如今呢?强敌仍在,我们的兵是多了,可能打仗的竟然只有先前莱国公锻炼的新军!怎么,不许裁撤这些蛀虫,反要用真金白银养着他们。国家都生生被拖垮了,还如何能够抵御外敌?难道要等到辽人铁蹄踏入汴梁之时,尔等才肯更易太.祖制度吗?”
那老臣涕泪横流:“太后娘娘,臣一心为国,绝无此心啊!”
范仲淹出列道:“太后娘娘息怒。”
赵受益也跟着劝道:“母后快请息怒,气坏了身子可不值当。”
刘娥怒道:“皇帝你说,这军究竟应不应该裁?”
赵受益道:“应该,应该。”
又对殿下众臣道:“看看你们,将太后气成什么样了!依朕看,枢密使说得有理,太后说的就更有道理了。太.祖皇帝所言养兵之制,养的是精兵,不是饭桶!朕久居深宫,亦曾听过一些传闻,朕也难在朝会上说出来,总之就是诋毁如今的禁军的,说他们实在不是个精兵该有的样子。既然如此,就将他们都裁撤了吧。太后说的是,咱们如今国库里的一分一厘,都是百姓的赋税。百姓给咱们交税,咱们就得将赋税都用在实处。供养一群不能打仗的饭桶,于百姓何益呢?”
群臣有的附和,有的仍坚持道:“太.祖皇帝之神武英明,卓有远见,并非我等所能妄议的。太.祖皇帝的制度,我等还是应该遵守,不应该无事生非,去变更制度。”
赵受益暗道,什么神武英明?“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的神武英明?
无事生非?国家财政十之六七都用作军费,军费的九成都用在养活饭桶上,导致国库连年赤字,朝廷穷得连休整河道的钱都差点拿不出来,黄河连年决口,连年都得不到治理,都到这一步了,裁撤军队居然还是无事生非?
幸亏他提前将刘娥搬了出来。
刘娥再怎么说也是先帝遗孀,太宗的儿媳,在这群老臣面前也还很有底气,也没人敢和她倚老卖老。
如果刘娥不在,他这个皇帝孤零零地面对群臣的话,可就没现在这么容易了。
范仲淹道:“官家,依臣之见,裁撤军队可行。但骤然裁撤了二十万禁军,却叫这些被裁撤的军人如何生活呢?天马上就冷下来了,这二十万人若因裁军冻饿而死,就有违圣人之教诲了。何况禁军驻扎在京师,这二十万人若有何不满,冲击京城,又是一个麻烦。臣请官家裁军之前,先为这些人想好去处。”
赵受益笑道:“这却不难。你们也见到先前从扬州回来的自行船了吧?朕打算趁着今年冬天打造出一批来,这二十万人,正好可以充作造船的工人。”
第108章
裁军之事就算是这么定下了。
此时的京郊大营除了驻扎着狄青麾下的三十万新军之外,还另有几十万吃白饭不干事的禁军。
当年寇准筹备演练新军之时,曾经彻底清查过禁军大营里的实员。
原本理论上应该驻扎有八十万军队的禁军大营里,事实上只有约五十万人生活,剩下的几十万都是军官们吃的空饷。
五十万人里,也只有三十万人满足身为禁军兵员的最低要求——是个健壮的壮年男子。
剩下的二十万,有的老些,有的弱些,寇准将他们与新军隔开,依旧安置在禁军大营里,薪俸照常发。
不是他不乐意剔除这些不合格的兵员为国家节省国帑,实在是他当初清查实员的时候就已经将真正统帅着禁军、拿着兵饷吃饭的三衙武将得罪透了,能够保全性命都多亏了有江湖义士在身边护持,再加上他自己权势滔天。
想要有其他的什么大动作,譬如裁军,那是不可能了。
于是他只有暂时饮恨,将这二十万人好吃好喝地养起来,以待来日。
等他莱国公腾出手来,第一个收拾的就是这群冗兵。
寇准摩拳擦掌地想。
结果还没等他将手腾出来,先帝皇陵就莫名其妙地被盗了,他就莫名其妙地被辞官了。
裁军的重任就落在了赵受益的头上。
议事堂里,赵受益笑着拍了拍狄青的肩膀:“干得漂亮!这回先一气将京城的二十万冗兵都裁掉,缓过一口气来,再慢慢地裁撤地方军队。”
狄青道:“是臣分内之事。”
赵受益道:“白白养着二十万军队,得空耗多少粮草银钱?这回将他们的薪俸省下来了,可以直接拿去给蒋平造船。等明年开春,船造好了,正好下水。从今往后,南北水路的通达程度更上一层楼,咱们的日子也渐渐好过起来了。”
南北通畅就会带来更加发达的贸易,贸易体量一旦上来了,还怕收不上来商税吗?
等商税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足以应付国家所有支出之后,他甚至可以免除天下农税。
千百年来,未曾听说过哪个朝代、哪位皇帝体恤下民到免除农税的地步。
他要是真的在有生之年做到了这一步,足可以作为一名千古明君载入史册了。
此时的议事堂内,除了赵受益和狄青外,还有范仲淹、包拯与庞籍。
庞籍已经巡视北方回来了。
赵受益笑着问他:“庞卿家,这回去北方,感受如何啊?”
庞籍垂头施礼道:“北方民众皆安服教化,只是有些官吏可恶,臣已为陛下德育之。”
赵受益暗道,成,这一番德育,恐怕三五年内北方官场都要闻庞色变了。
他指着包拯道:“朕还要委托卿家一件事。包卿马上也要动身去北方了,他不熟悉北方官场,请庞卿家为他写就一封介绍北方州郡官员的指南,等他到了地方,也好有所动作。”
庞籍疑惑:“包御史也要去北方了?”
赵受益笑着点头:“对,和狄青一起去。”
他称呼其他官员的时候,要么是称呼卿家,要么是称呼姓氏加上官职,绝少直呼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