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头乖,今日之事不要与人说起,别人问起便说与阿斗一起练木工可好?”
看在我为了这件事已经抛弃节操承认自己是阿斗了的份上,小祖宗你就不要再说不该说的事了……
木头乖乖地点点头,然后犹豫地问了一句:“公子可是生阿斗气了?”
墨斗无力地点点头。
木头歪着头说:“公子看起来很失望。”
失望什么?失望他瞒了关于他母亲的事?反应有必要这么大吗?
墨斗想得脑仁子疼,实在想要静静:“好,我知道了,木头先回家可好?”
于是木头终于也走了,留下墨斗一个人与静静作伴……
墨斗愣愣地看着空荡荡的屋子一会儿,才反应过来,不管怎么样,先得把东西都收拾好。
打扫木屑、收拾器具、烧饭洗碗……等所有事情都做完天都已经暗了下来,连一点复习的时间都没给墨斗留一点。
当然,以今天的情况,墨斗是根本就复习不进去的。
因为实行夜禁的缘故,路上也没人,就算墨斗是住在路边一楼的房子,也安静地可怕。没有蜡烛更没有电灯,当世界归置于夜晚时,就仅剩下月光还能为墨斗照亮一点视野,让他能过看着案几模糊的轮廓发呆。
似乎争吵就是在在这案几上展开的,自己好像是问了嬴政一句‘你怎么还在’,然后嬴政才爆炸的?
在往前推一推,自己沉迷于木工无法自拔,将近一个下午都没与嬴政说过一句话。
所以,嬴政是因为受了冷落,所以大吵大闹想要吸引自己的注意力?
什么鬼?!自己都在想些什么啊!
墨斗叹了口气,揉了揉脑脑袋想让自己聪明一点。
嬴政可不是熊孩子,就算他才七岁,但之前嬴政的各种表现都展现出了他超乎常人的成熟,如果自己还把他当作一个普通的孩子一样幼稚,那简直就是作死。
所以是因为什么?
想了解一个嗯,最好的办法就是换位思考,墨斗闭上眼,将自身置于类似嬴政的位置。
如果我是一个七岁的小孩,在自己五岁时,发现赵国变成了敌国,每一个人对于我而言都是敌人……而尴尬的是,所有人都知道我是秦国人无法逃避……高层贵族可以随时让我死,低层人都欺辱于我……
果然没法理解啊,得换种方式,从现代的角度看呢?
好吧,Z国在现代没有战争,那么就换成比较接近的民国呢?
民国,中华人民的痛,哪怕到现在墨斗想起那个山河飘渺的年代,依然忍不住皱眉叹息。
所以如果在他在那个时候被母亲告知‘你是R国人……’
墨斗咬住嘴深呼吸,忍住自己本能的对这种可能的否认,强制自己继续想下去。
五岁,母亲告诉他:“是R国人,你的父亲迟早会接我们回去,回R国,那时我们就安全了。”
想到这里墨斗忍不住骂了一句脏字。
如果母亲是这样的态度,那么旁人呢?
昔日的同胞变成了敌人,自己身体上的每一处,自己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个动作都会被打上了敌国的标签……
不寒而栗,如果真的是这样子,自己会怎么样?
……
妥妥地崩溃啊!
黑暗中的墨斗睁开眼,幽幽地吐出一口气,有点心疼怎么办?
不过,墨斗大晚上不睡觉思考人生不是为了心疼的,他最终的目的要搞明白嬴政对他态度转变的原因。
所以,如果有一个人,在自己孤立无援的时候愿意与他平等地交流,抛却所有的偏见与歧视,与自己进行了一场互惠的交易……尤其这个交易还是帮助自己正面可观地了解那个名义上的祖国……
大概自己会把他当成一生的挚友吧。
然而这个‘挚友’只是看中了自己的身份……
墨斗某名地有些心虚,怎么就感觉自己好像在欺骗别人的感情呢?
第 7 章
“今日我所要讲的是秦穆公。”
那日的不欢而散似乎并没有对嬴政造成多大的影响,除了变得异常守时以及不再爱在墨斗前面开玩笑之外……倒是墨斗总是在纠结,说话也变得小心翼翼。
自从秦襄公死后,秦国历经了七世都没遇上一个雄主,直到秦穆公的出现。
关于秦穆公的典故有很多,比如说一直流传于后世,一到结婚总会被长辈说出口的‘秦晋之好’。
当然,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被美化的,秦晋之好也没后世人们所想的那么完美。
或许晋献公的女儿有一个不错的结局,但秦穆公为了控制晋国,将女儿嫁给了晋献公的儿子——夷吾,这可算是一个悲剧了。
因为最后是重耳夺取了夷吾的君位,结果好好的晋国王后就只能二嫁于重耳。
不过在战国时期,儒家还没盛行起来,或许女子二嫁(还是二嫁给丈夫的弟弟)并不是……悲剧吧?
不过嬴政的关注点和墨斗不一样。
“为何秦穆公要与晋国联姻,而非强国富兵攻取晋国?”
嬴政一下子就问到了点子上。
“秦穆公确实做过此事。”
然而他并没有成功,因为他遇上了能力并不在他之下的晋献公。
晋献公是在秦穆公之后才当上君主的,那时秦国在秦穆公的治理下已经强大了起来,对晋国蠢蠢欲动。
但晋献公并没有被秦国吓破了胆,他的眼光透过秦国这个庞然大物看到了至关重要的虢国。
晋献公假借虞国之道,继灭虢国之后又打下虞国,一边充实了晋国的国力,一边占据了重要的战略地位。
还留下了非常知名的典故:假虞灭虢。
秦穆公看见秦国没法在晋国身上占便宜,就干脆结‘秦晋之好’。
当然,秦穆公一代雄主的名号可不是因为拉皮条而叫出来的,秦穆公还是一个人贩子(划掉)是一个善于发现和任用人才的人。
孟子提到过这件事,对,就是那篇写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里面有一句话是‘百里奚举于市’,秦穆公就在这个典故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说来也奇怪,秦国总是出不了人才,从秦穆公到秦始皇,秦国就一直在捡漏人才,自己却一个都培养不出来。
这么奇怪的现象当然离不开嬴政的提问。
“为何秦穆公于秦国寻不得有用之人?”
来了来了,幸好自己对这个问题有所准备,要不然还真的回答不出来。
墨斗正襟危坐,整理了一下语言:“我确实有些想法,公子可参考一二。”
“在下曾听人提过,人共有五大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墨斗说的其实就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假如一个人同时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通常对食物的需求量是最强烈的,其它需要则显得不那么重要。此时人的意识几乎全被饥饿所占据,所有能量都被用来获取食物。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人生的全部意义就是吃,其它什么都不重要。只有当人从生理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时,才可能出现更高级的、社会化程度更高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
秦国早期实行了爰田制,勉勉强强满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但是自秦襄公开国以来就一直忙着跟戎、狄两族抢地盘,全国上下一直都在为安全需求奋斗,有时候连尊重需求都满足不了。
秦国虽然号称春秋五霸之一,但其他四国开会照样无视秦国,孔子大大小小的国家周游了一圈,就是没去秦国,这些大大小小的事秦国还不是都捏着鼻子认了,只能老老实实地埋头搞建设。
在这种环境下,秦国自然就没法满足如此高大上的什么自我实现需求,没人有空去搞什么学术研究。
立学著书青史留名什么的……先打下自己的地盘再说吧……
“当然此话也并非绝对,秦民并非只知活命。”
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他们比其他动物多了理智与感情,这两种完全矛盾的东西却能使他们的精神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能够突破规则的束缚。
还是以秦穆公为例子。
曾经秦穆公养的马被平民给吃了,但秦穆公都宽恕了他们。之后秦穆公与晋惠公交战时陷入困境,就是被这群知恩图报的村民所救,打败晋军。
很难想象,在那个民众普遍没有经受过教育的年代,这群农民却能够如此知明大义,甚至愿意付出自己的生命。
但就算秦人觉悟再高,高端教育搞不清就是搞不起,没有钱、没有名师、没有学习环境……不是所有人都是墨斗又重生又有金手指的。
嬴政听完墨斗的分析,又在一边皱着眉想事情,墨斗在一旁安静地看着嬴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