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鲜少与狄青直接打交道,只见过几眼对方黏陆辞黏得毫不掩饰的姿态。
却不想这时坐在自己跟前的对方,却是如此老成,与印象中的模样截然不同。
就如他从来无法窥破总是笑眯眯的陆辞深藏的心思一样,他竟也瞧不出,面上自始至终都是无波无澜的平静的狄青的想法。
狄青潦草点头,似在认真考虑,并未书给予晏殊最想要的爽快答复。
晏殊虽有些失望,但也知再逗留下去并无过多意义,遂很快起身告辞了。
在分别时,他终究没能忍住,低声道:“你许会当我贪生怕死,然军旅之事,本非我所精通,若误了要命战机,丢了重要门户,那是千刀万剐的罪过……京中尚有家眷待我翘首以盼,就如摅羽候青弟平安归去,青弟,你可考虑好了。”
“晏兄。”
狄青长叹一声,一针见血道:“若你我不为壁垒,又有何人堪为长城,挺身而出,庇护你我家人平安?”
晏殊闻言一愣。
半晌,他略显僵硬一笑,微微点头,未再多言,而是利落离去了。
狄青的眸底也彻底没了温度,全无目送对方离去的打算,只沉着脸,转身回房。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
这个情节是改自史上延州官员(以赵振为首)哀求安抚使韩琦,让他留下范雍的。他们挽留范雍的目的,并非是真心爱戴对方,而纯粹是害怕保家卫国的任务会落到自己头上,想要留下个挡箭牌而已。《狄青传》第五章
**我并非故意黑晏殊,只是按照晏殊史上对范仲淹犀利上谏、‘惹祸上身’的做法的阻止态度,做的一个性格猜测。纯粹是个人推论!
以下出自《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
——在会庆殿上满朝文武都先后对太后行跪拜之礼,祝贺刘氏万寿无疆。其实文武百官也都觉得如此场面和礼节不妥,但都憋在心里不敢直说,也都知道皇上这么做也实属无奈。范仲淹那耿直刚烈的性格却容不下这件事。回到家他越发觉得这有失宋朝礼教和君王尊严,一定要向皇上当面上书。一日,范仲淹径直走到宋仁宗跟前,跪倒直谏:“圣上,如此兴师动众为刘太后贺寿,这有损皇帝您的尊严,您代表国家,朝廷是治理国家大事的地方,怎么能在这里玩起家庭游戏。皇家虽然也有家庭私事,但家礼国礼不能混淆。圣上您已经成年,太后应该停止垂帘听政,放权于圣上。”
于是太后逼着宋仁宗将范仲淹贬谪至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任通判,他的第一次京官经历就这样夭折了。当时左司谏刘随及滕宗谅等一些官员曾经替范仲淹求情,无奈皇上摄于太后淫威还是将范仲淹贬谪,后来刘随及滕宗谅等人也因此受牵连被太后贬谪,直到宋仁宗亲政时才陆续招用。
面对现实,范仲淹只有收拾好家当赴河中府任职。临行时,晏殊等人送别范仲淹。晏殊责备范仲淹太轻率,不该如此莽撞,惹得大祸。但大家也对范仲淹的直言不讳犯颜直谏的节操表示了敬佩。出于对晏殊的尊重,范仲淹临行前写了一封长信给晏殊,信中义正言辞地表达了他的立场观点,表示绝不趋炎附势,定当永随真理。当然也委婉地表示了对晏殊提携自己的感谢之情。
第三百七十四章
这晚的不欢而散后,明白对方真实想法的晏殊与狄青,再未有过公事外的私下会面。
即便是为商讨公务,亦是公事公办的态度,客气中透着生疏。
晏殊暗恼狄青分明是科考出身,却浑似粗莽武官般一根筋,不识时务。
守疆卫境,本便是武将的职责,作为文臣,怎非要抢着去做这全无把握的事,还硬拖着他一道?
而狄青也看不惯晏殊于庙堂身居要职,却贪生怕死,简直毫无担当。
——这天底下,有谁是真会生来便会打仗的?
秦州知州一职,之所以一年来皆悬而未定,陛下对此的重视与审慎可想而知。
晏殊能从中诸多人选中脱颖而出,身负皇恩远道来此,既不曾一开始便推辞了去,就得二话不说担起要责,岂能未战便思索着如何自保!
况且有公祖这些年来呕心沥血为秦州打下的坚实底子,只要来攻的军队不是超出十倍秦州守兵十倍的数量,凭坚壁锐兵的优势,不说正面一战,只论一昧龟缩,少说也能撑个半载。
狄青敢咬定,若知秦州的非是晏殊,而换作滕兄或范兄的话,不论哪一位,都决计不会闪烁其词,甚至提出这明哲保身的荒唐方略。
在这心照不宣的僵硬氛围中,狄青协同张亢整顿好了军务,只等范雍一声令下,即可西进。
于最后的等待中,狄青数次提笔,到底将那晚晏殊的到访与其‘好心建议’,简略写入信中,寄给了位于京师的恋人。
若换做旁人,他哪里会这般踌躇,早已一封奏疏送回汴京了——倒不是要冲晏殊发难,而是要一一论述文官镇边的弊端,请求朝廷另外委派能人。
要遂了晏殊拖拖拉拉、耗过这任期的愿的话,代价便是许会延误宝贵的潜在战机:对于这点,狄青单是想象,便无法容忍了。
当陆辞受到小恋人充满委屈和不平的‘告状信’时,范雍已然率领十路大军,朝吐蕃青唐出发了。
尽管狄青的讲述十分简洁,陆辞还是轻易由对晏殊这位友人的了解,猜测出他可能提供的‘稳妥’选项,更无须分析,都清楚会如何激怒满腔热血的狄青了。
唉。
陆辞无奈摇头。
早在晏殊被委命做秦州知州时,他就猜到,以两人鲜明‘对立’的做派,早晚会有这么一出。
这次之所以未真正爆发冲突,无外乎是秦州的守卫还不至于让晏殊深感不安、非硬留下狄青不可;也是因为双方多少都看在他的面子上,忍下了脾气和不满。
这还不算什么,更令他担忧的,还在后头。
作为这次西线总指挥的范雍,于朝野上下的举荐下走马上任,可谓‘众望所归’,却是个再典型不过的‘儒人’:从无武功建树,于兵戎之事的粗浅了解,远不及对诗词典籍的精通。
对凡事求稳妥的儒臣,与渴望建立军功的武将的雄心壮志,注定要产生剧烈冲击。
而这种冲击所导致的结果,便是远伐的宋军将缺乏统一的意志。
要么是眼睁睁地看着战机被荒废,庸碌无为,甚至错判战局,战死沙场;要么是将官违令而行、不令而行,自行其是,之后要么迎来秋后算账,要么上下混乱不成体统,战略得不到正确的执行,一败涂地。
除非……
陆辞叹了口气,深刻地感受到了自身的无能为力。
具体的点兵点将上,连皇帝都不能为所欲为,更何况是他一资历最浅的区区参政呢。
除非范雍是天赋被埋藏多时的天纵将才、或是他运气绝佳,又或是蕃军骁勇万分、一路摧枯拉朽,无需他们锦上添花……不然诸多弊病的逐步暴露,都必然会让这支本就因远征而忐忑不已的宋军蒙上惨重代价。
对于在唃厮啰的统领下的这支蕃军,所拥有的远征能力究竟有多强悍,可未曾经受过任何考验。
仗地利之便守城,与远征夏国城池的难度,绝不可相提并论。
对于已然出发的西军,他除了眼睁睁地看着、等待结果外,就只有寄希望于最大的变数——他的小海棠,以及以他为首的、包括杨文广、高继宣、张亢等一干年轻儒将身上了。
而对于秦州的守备,他却可做些运作,至少宽了小狸奴的心,也护住毫不知情的秦州百姓。
陆辞凝神细思,良久,提笔点墨,笔走游龙下,一篇奏疏便跃然纸上。
翌日早朝时,陆辞不急不慢地跟在张士逊后头,走向官家,将奏疏呈了上去。
经陆辞新官上任的那一吓,赵祯对小夫子呈上来的任何奏疏,都忍不住多打醒几分精神来。
他谨慎地抬起眼来,飞快地向小夫子投去一瞥,丝毫没从那面带微笑的面庞上看出任何端倪,只有抿了抿唇,将奏疏打开了。
“《书》曰: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
仔细一读,他本能地松了口气。
好在,不似头回那般石破天惊了。
不过这篇不长不短的奏疏所指的、让边关重镇的文官暂让出帅位、由武官执掌之事,也足够让朝中无数文臣跳脚唾骂了……
赵祯不免有些坐立不安。
不过,他很快又寻思着,小夫子几乎不做无把握的事,且被委派去那重镇秦州的不是别人,而是朝中上下皆都知晓的其友人晏殊,此时提出替换人选,恐怕心意坚定,准备亦是十足。
他于是清清嗓子,命人将那奏疏念出后,果不其然,朝中倏然哗声一片。
面对无数质疑,陆辞从容超前迈了两步,转过身来,面朝百官,有条不紊地继续阐述:“大战起时,儒臣文吏何以措手足于其间?若以张亢文武兼修之才、愿以身许国者仍不配主帅之位,仅知文法钱谷之儒人又何以驰骋于疆场,护门户之太平,佑黎庶之安危?”
相似小说推荐
-
小夫夫 (香芋奶茶) 连城一星VIP2019-07-03完结①:半年前,有人故意使绊子,想要夺走神医宁府的传家之宝。 ——不过就是一...
-
寄凉州 完结+番外 (陆韶珩) CP2020-06-27完结为了天下太平,皇帝把自己卖了。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为君寄美酒,寒夜至凉州。“那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