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人生赢家模版啊。嫁首富还愁没有实验室吗?滑稽.dtt
#51 呵呵呵,人家可是国立大道观的观主,首富也养不起的。结识的全是沈括、苏颂这样的大牛,徒子徒孙里还有“电磁魔君”冲和子,“雷霆之王”明元子这样超神的人物。老公算神马?
#52 老公帅啊!没看画里除了凌霄子,就属他老公最帅了?
#53 你说的好有道理.dtt
#54 喂!韩邈也很出名的好吧?那可是韩氏商行的创始人啊,生意做到欧罗巴,写出的家训是现代经济学范本,香水发明者,纺织业大亨,糖业巨头,家里还开采有油田。知道韩氏商行延续了多少年吗?历经两朝八百年,最后落户海内外三州的豪门。人家神仙夫夫,你们这些妖魔鬼怪有啥资格嚼舌根啊?
#55 引起不适,举报了。
#56 不想说话,想静静。自闭.dtt
#57 物理书上不放是对的,让人无心学习。垂泪.dtt
#58 单身狗枯了。
#59 化学狗又活了!好好学习说不定也能有这样的神仙爱情呢!
#60 楼上丑拒。
#61 少年人,想开点,别整天做梦。
#62 化学狗没有爱情,只有秃头。
#63 兄弟,憋说了,都憋说了。走了走了.dtt
#64 生死看淡,不挂科就行。抽菸.dtt
#65 我算是看出来了,楼主没安好心啊!
#66 没安好心+1
#67 没安好心+2
#68 没安好心+3
……
……
……
#666 没安好心+600
管理员:无意义刷楼,此贴锁闭。
第198章 番外十三
主持人:“欢迎收看本期《国宝风云》,我是主持人沈沉。这期,我们要讲的是一起曾经震惊过考古界的风云事件:真伪《秦州山河图》!说这个案例之前,我们得先谈一谈‘国债’。对于‘国债’,观众朋友们可能都不陌生。早在一千年前,宋宣宗为了填补空虚的国库,以大宋朝廷的名义发行了一种债券,向百姓们借贷钱款,并承诺兑付时支付利息或是质押田地。这便是‘国债’的来源。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世界上第一版‘国库券’。”
(屏幕上出现了三张印有花纹的债券图案)
主持人:“熙宁二年版的国库券,现存不到四十张,这一套来自首都国立博物院。通过大屏幕,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第一版国库券分为三种票面。一种票面价值十贯,一年兑付,只能支取利息。另两种则是两年期的,可兑付秦州的荒田,票面价格分别为十五贯和一百五十贯。因为是首次以国家名义进行借贷,这版国库券印刷十分精美,还设置了严密的防伪措施。印刷用纸是当时最上等的花纹楮纸,以铜板套印,分出了红、绿、蓝、橙、黑五色,在兑付金额的字迹上压出了凹凸痕迹。更重要的是,这版首次采用了‘水印法’,只要对着光,就能在图案下方看到若隐若现的‘大宋’二字。可以说,这一张票券,就涵盖了宋朝印刷术的精华。”
(台下传来一阵惊叹声)
主持人:“这国库券虽说精美,但是当年国债首发,又涉及秦州的荒地,价格一路被炒高到了六七倍。也正因此,质押田地的熙宁二年国库券存世极少,至今发现的,票面完好无损的,也不过五张。观众朋友们回家可以翻翻看啊,若是找到了一张,少说值个数百万。”
(台下传来哄笑声)
主持人:“不过今天,我们说的还不是国库券本身,而是质田版国库券上的图画。此图名为《秦州山河图》,乃是宋宣宗为了让百姓见识秦州荒地的地貌,专门命米芾所画。米芾大家应该都知道,宋朝首屈一指的书画大家,素描法的创始人,与赵佶、李公麟、张择端并称‘大宋四杰’。而这幅《秦州山河图》,应当就是他存世最早的素描山水画。按照道理来说,给天子画的画,怎么说也该献给天子才是。不过米芾生性自恋,不肯吃亏,在国库券刻印完毕后,又把自己这幅《山河图》讨要了回来,并且在上面题诗,落印。而这幅画,又被宋宣宗的十四子端王赵佶看中,重金买回,并且在其上题字。这一来,此画就集齐了‘大宋四杰’前两位的笔墨,文物价值已经不可估量了。又经过数次传承,多了许多名人私印,诗词题字,更是成为了一件国宝级文物,毫不逊于《清明上河图》。”
(台下传来惊叹和掌声)
主持人:“这样一件传承有序,且建国以后一直存放在首都国立博物院的国宝,又能惹出什么样的风波呢?有请我们今日的嘉宾,文物鉴定评估委员会主任,首都国立博物院研究员吴瑗吴教授。”
(音乐响起,一人自后台出,主持人起身相迎)
主持人:“吴教授你好。”
吴教授:“主持人你好。”
主持人:“作为书画界的鉴定大家,吴教授一直潜心研究书画文物,也经历过不少名品的鉴别。今天我们说起的‘真伪秦州山河图’这一案,应该就是吴教授亲历的吧?能否给观众朋友们讲述一下当时的情景?”
吴教授:“(笑)这件案子确实是我亲手办理的,印象相当深刻啊。就在五年前吧,国家拍卖行突然传来消息,说是有一幅《秦州山河图》进入了拍卖环节,而且疑似真品。这怎么可能呢?《秦州山河图》还锁在保险柜里呢,上一次展示都是八十年代的事情了,怎能可能有真品外传呢?然而告知我此事的,也是文物鉴定圈子里的行家,于是我就亲自去到拍卖行,查看这幅图。这一看可不得了喽,据我这么多年的从业经验,竟然看不住任何伪造的痕迹,难不成这画还能是真品?”
(台下大哗)
吴教授:“大家可能以为书画作品都很大,其实不然。像这幅《秦州山河图》,原图是用来印刷国库券的,所以图画格外的小,大概只有个15x10厘米吧,它的卷幅其实都用在了题诗和题字上。而画和字并存,想要仿造的难度就大了。又因为它是印刷物的原图,有现成的印品作为参照,判断是真是伪,肯定更容易些。而这幅拍卖的《秦州山河图》,它有一个独特的地方,就是只包含原图,并没有赵佶的题字和其他私章,这就从根本上断绝了传序,和历史记载不符。种种因素叠加,可以说很容易判定这是一幅伪作,但是偏偏几位鉴定专家,都觉得它像是真作,连碳十四检测都能通过,确实是宋朝的画!”
主持人:“这就古怪了。难不成是有人在装裱上做了手脚?”
吴教授:“你说的这个可能,我们也想到了。也许观众不太清楚,装裱揭画,向来是书画界的一种常用造假手段。墨色是能浸染纸背的,厉害的装裱师傅可以轻松从原图上揭下一层,乃至两层的纸,制成新画。这样的仿品跟真品是一模一样的,只是墨色浓淡有些变化。但是《秦州山河图》不同于其他作品,它的主图是炭笔素描的,这就意味着没人能从上面揭下图画。最有可能的,也不过是揭下了旁边的题字,然而再仿照着国库券上的图画一副新图。”
主持人:“这可要花不少功夫了吧?想要仿造,必须揭裱,还要仿图,还要找到合用的纸,才能做成这样的效果。”
吴教授:“谁说不是呢?不过这样一来,倒也好解释为何这画上没有赵佶的题字和印章了。毕竟这幅画在宋朝一直都是存在皇室手中,也没谁敢仿照赵佶这位亲王的字啊。我们就照这个思路,对画进行了再次鉴定。以现存的国库券为范本,对照两幅画作。要知道,就算是印刷母本,放到铜板上,多少也会因为刻印工匠的问题,造成画作有些出入。如果这一幅画跟存世的国库券一模一样,那多半就是仿的了。”
主持人:“(好奇)那结果呢?”
吴教授:“结果不能完全重合,有极其细微的偏差,符合母版转印规律。”
(台下又一次大哗)
主持人:“难不成是仿画的人也想到了这点,想要让这幅画天衣无缝?”
吴教授:“能想到这一点的,已经不是凡人了啊。要知道宋朝是有放大镜的,想要临摹的一模一样,反倒更容易些。现在不像是临摹,倒像是原作了,能不让我们惊叹吗?这毕竟是米芾的作品啊,他的笔锋,画法都是自成一家的,真能如此惟妙惟肖吗?更不可思议的是,若有这么一副能以假乱真的画作出现,收藏者会不在上面盖章吗?可是它偏偏是一张素图,只有米芾一人的题字和印章。”
主持人:“果真是扑朔迷离啊!难不成是收藏者有什么癖好?”
吴教授:“你这就说到点子上了,难不成是收藏者有什么怪癖,才会费这么大功夫,制作一幅根本不会向外人展示的作品?专家组经过讨论,最后决定请出博物院里的原图,再对两者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博物院里珍藏的那副《秦州山河图》,跟国库券上的图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并无母版转印效果。而且两幅里,米芾的印章也略有不同。”
(台下传来惊呼声)
主持人:“(震惊脸)难不成那幅国宝级的《秦州山河图》是假的?不可能啊,这是有传序记载的,经过不知多少专家鉴定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