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点,识字明理的将士退伍后也能更好的完成安排的职位,不管是继续为官做巡警交警还是去四通物流等,都比大字不识的好。
军队每年都会有士兵退伍,班、排定期重新编排,又有监委与将士同领,大大减少了将领对军队的控制权。
再者,所有军队按照一二三四数字来命名,也避免了那些杨家军赵家军的崛起,直接截断了有心之人想要拥兵的意图。
再配合监委不间断爱国忠君的思想教育,还有何惧。
何况如今天下太平,元清帝又非昏聩无度之君,百姓也开了智不会被轻易糊弄,哪有人会动不动想要造反。
像刘和那般的前朝余孽如今也早已销声匿迹,盛世来临,哪有他们作乱的机会。
元清帝还考虑日后恢复前朝武举,且在长安学院增添一门武学,或者说穿越者口中的体育生,这世上并非所有人都聪慧适合读书,那些考不上科举的可以走武举之路,不必为了科举年复又一年,即耽搁了前程,也浪费了人力。
如此一来,往后也就不用监委费心教导将士,且说不得教育普及还要依靠武学,毕竟对寻常百姓而言,冲着科举去读书,代价太高,且还不知何时能有回报,若冲着武举,却只需强身健体,完成基础课业罢了,哪怕考不过,便是去种田,也比他人身强力壮。
当然此事暂时只是元清帝的一个设想,眼下不是适合施行的机会,往后再说。
真腊一事元清帝雷厉风行,与元佩和太傅商议后,便遣京中禁军迅速去边关与边军汇合,也不给真腊辩解反应的机会,直接送上了战书,可谓强势至极。
报纸新闻登出来的时候,军队早已到了边关,这些年禁军时常外出实战,先前吴靖带兵出行倒并未引起他人怀疑,直到真相大白,众人才恍然过来。
元清帝要让大魏百姓包括周边各国都知晓,事关大烟,绝无宽和的可能。
真腊果然慌了手脚,真腊国王当即派来使臣和谈,然而使臣还未进京,便传来急报,真腊国王之子联合朝臣反叛,手刃了国王,将大烟一事全部推到了国王身上,表示全赖国王一意孤行,才使得大烟肆意,新国王向元清帝表示臣服,愿意继续拜大魏为上国,并且处理了当初研制出大烟的富家子弟,表示愿意配合全国禁烟。
话里话外透着一个意思,希望能够看在属国的份上放真腊一条生路。
元清帝看完只冷笑一声便丢到了一边,真腊国王其实并不昏聩,这一手只怕是他为了保住真腊刻意所为,自知逃不过一死,不如干脆演绎一场,占得大义,好让他放手。
然而他一点也不想如了他的愿,若这一回就这样放过,先前对大烟定下的苛刻律法又如何实现,要知道如今大烟传到的可不只是真腊,蒲甘与交趾皆有被染的,甚至南洋诸国也有传到。
交趾国王识趣,发现痕迹后便派人探明真相且呈给了大使,这也是因为其一早便附议学习大魏禁烟的缘故,使得大烟在交趾一出现便被举报,否则只怕沦为真腊一样的境地,蒲甘则不然,元清帝虽不会责惩蒲甘,但也不会派人去帮忙,若蒲甘能自行遏制住便罢了,若遏制不住正好趁着这回将它和真腊一起拿下。
元清帝义正言辞驳回了真腊使臣的请求,一边派人将他们安稳送回国,包括驻扎长安的真腊大使,一边旨令快马加鞭到边关,大魏与真腊正式开战。
这一仗几乎是压倒性的胜利,吴靖带领四师几乎直线挺进真腊国都,沿路那些饱受大烟摧残和迫害的真腊百姓甚至欢迎魏军进城。
这就看出了文化入侵的作用,以及放开行商,从日常的衣食住行,到报纸舞台剧话本漫画等等,几乎每一样都在向它国不间断输出,尤其真腊乃大魏邻国,各种新鲜事物传输的容易且迅速。
在真腊百姓眼中,大魏便是上国,各处繁荣,叫他们无比欣羡,当然这里面也有吴靖派斥候兵沿路散播舆论谣言的作用,百姓们一听魏军杀来,势不可挡,自是保命要紧。
真腊等级森严法典严苛,土地皆由王室贵族掌控,百姓需缴纳地租才能耕种,下层平民奴隶对上层王室贵族本就多有不满,如今有人舆论诱导,很容易倒戈。
吴靖行军顺利,蒲甘却是吓破了胆子,一边急忙遏制国内大烟流传,一边迅速遣使臣来请罪,蒲甘国王为表诚意,使团领头的是一位王子,说是向往大国风范来顺道学习,实际是作为人质,元清帝也不客气,直接让人留下了。
其它各国见此情形纷纷沉默,哪怕原本强势与大魏辽国三国鼎立的匈奴也一声未吭。
而就在真腊一战顺利进行的同时,辽国那边也终于有了动静。
第175章 伏诛
从辽帝驾崩至今已三月有余, 一国三月无国君, 这在大魏是绝无可能之事, 辽国竟真的做到了,实在叫人哑然,主要是有辽太子和皇长孙在, 在多数朝臣看来,这皇位总归会为他父子二人所得,且不管谁上位都是正统, 拖些时日也无妨, 何况此事也事关他们切身利益,不得不斗, 若换成其他王爷皇子,绝无可能撑得这样久。
辽太子和皇长孙也知道不能长久, 但两父子矛盾已深比鸿沟,说是父子, 倒更像仇人,辽太子并非只皇长孙一子,皇长孙下头还有四个异母庶弟, 其中最小的是太子宠妃所生, 极得太子宠爱,太子妃早已逝世,皇长孙在辽太子面前可谓孤立无援。
否则两父子也不会成现在这般,皇长孙的子嗣也不会一折再折,以至于至今膝下只有一个病怏怏的庶子, 偏辽太子未继位一日,皇长孙便不得另开府邸,只能与其父一同住在东宫,直到辽帝薨逝,才得以抽身,后院很快便有妃嫔怀孕,这下更验证了他子嗣单薄的蹊跷。
生母的病逝,子嗣的夭折,皇长孙与辽太子之间绝无缓和的可能,辽太子也深知不能让皇长孙上位,否则他只有一死,连同宠妃幼子也都没了活路。
这样深的矛盾,父子两如何甘心握手言和,楚王便是拿捏住了这一点,无所顾忌,甚至这两父子会变成如今这般,他恐怕没少在其中出力。
至于说这矛盾中有没有大魏的手笔……
元清帝笑而不语。
总之,三个月的僵持,终于楚王率先按捺不住兴兵北上,他虽手握大军,但五十万大军吃喝住行皆是问题,三个月的空耗,便是他事先有再多准备也耗费不起,他心怀大业,又岂能肆意搜刮百姓,若再耗下去,只怕不用起事,从内里便会溃散。
辽太子和皇长孙也是仗着这一点不着急对外,内里斗得热火朝天,这也是他们朝大魏求援的原因之一,有大魏帮忙牵制,楚王更会顾及许多。
然而又怕大魏趁火打劫,并未让魏军真的入关。
元清帝对这两父子的厚脸皮也是有了见识,既想要帮忙又不希望被人染指,哪有这等美事,毫不客气大开口要了五座城池。
辽太子和皇长孙竟也丁点不犹豫便答应了,大约在他们眼中眼下没有比先夺到皇位更重要的。
不过也正好,用五座城池麻痹住他们,好过让他们心有警惕,发觉他的真正目的。
元清帝自觉自己这些年展露给各国和平友好的印象还是很深入人心的,不然换成匈奴或辽国帝王,手握这样精锐的将士和武器,只怕早就迫不及待要开疆拓土了。
楚王孤注一掷,一鼓作气兴兵直指大辽京都。
辽太子与皇长孙暂且放下内战对外,调动兵马迎战,虽说求了大魏援助,但万不得已,还是不希望大魏插手其中。
肃王看完辽国使臣送来的手谕,心中哂笑,转头叫副官递给下首几个师将和监委。
最先看完的一师师将率先冷嗤:“这父子两倒是打的好主意,明明有求于咱们,却还这般高高在上指手画脚。”
说完冲旁边的一师监委求赞同,却见对方面露沉吟没有搭理他,悻悻收了回去。
二师将不满道:“只怕他二人先前来求援就打的这个主意,只想让咱们帮着震慑楚王,并不希望真正派兵。”
二师监委没说话,只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五师将皱了皱眉,和身边的五师监委交换了个眼神,没有立刻发表意见。
剩下几个师将和监委正在传阅。
肃王道:“既已与辽国签契,那便依着他们说的来,若辽太子与皇长孙能应付的了,也省了将士们去厮杀。”
副官笑着附和:“可不是,既然那辽太子自觉能应付得来,咱们又何必浪费军力,若撑不住,自会派人来求援,不急。”
“可这万一没来求援,咱们岂不是白跑一回?”一师将耿直,快言快语。
其他几个师将显然也都跟他一个想法。
这些年兵力越发强盛,实战的机会反而越来越少,各省各府的匪徒剿灭一空,起初还有救灾能赚取战功,但随着堤坝水车沟渠等等修筑起来,各地风调雨顺,也就有过两次地动,还被先知先觉并未酿成大灾,地动之前会有的征兆如今谁人不知,还有什么地震多发地带之类的知识。
相似小说推荐
-
千金易换 完结+番外 (上官沉妖) 晋江2018-05-02完结裴易和左宣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然而没过几年裴易就远赴边疆建功立业。一次回都城的时候,知...
-
太子说他不爱我 (不奇风) 晋江2018-5-1完结又名《每天都在拯救前太子殿下》还名《前东家每天都要造反!》胸怀大志手无寸铁苦大仇深废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