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河太潮湿,临街也嘈杂,谷底多少有些偏阴暗,中间段这里的山南用来建屋。”林淡用手指虚虚划了一个范围,“若是地方不够的话,反正现在建书院的钱足够,在附近村子里另外买一些地也可以。”
他之前算的建造书院的一万两,那是包含了地价在内的,还是他买下的那一百八十亩良田的价格。就算罗掌柜没有出高价,也所费不菲。现在这笔钱不仅省了下来,土地还是州府白送,他们完全可以把书院的地盘圈大一点。
当然,钱从来都不是主要问题,关键还是工期。灰泥在建房方面有多么方便快捷,那是胡澈和林淡都亲身体会过的。而且现在灰泥可以直接开窑烧制,并不需要余道长来用丹炉……点石成灰。
不过他们清楚,王知府可不知道。书院的事情发酵之后,他不仅要和京城朝廷方面进行各种说明,还要私下应对他亲爹以及一些亲朋的各种询问,关键还得挺身而出和一些政敌隔空上阵怼,忙得手都抽筋了。这天好不容易略微有了一点空闲,他突然发现有哪里不太对。
王知府喝茶的动作渐渐慢了下来,眼神从迷茫渐渐变成了暴怒!
他愤怒地把茶杯往地上一摔!他的任期就剩下一年,书院能在一年里造好才怪!XX的,上阵是他冲锋在前,结果书院根本就没有他什么事情!胡小儿真是好算计!
奠基?奠基有个X用!
到时候书院的山长是谁?白正清。
所有人只会记得那是白正清的书院。州府出力了,一点都没错,可是和他王某人有关吗?老百姓谁还会记得他挺身在前,只会记得是在谁谁任上书院招生的。
他根本就是花了大力气栽树,结果给后来人摘桃子!
作者有话要说: 胡阿妮(⊙v⊙):乖,别抢我的大饼,给你颗芝麻吃。
王知府:(╯‵□′)╯︵┻━┻
一家人出去游玩的时候是这样的
第一梯队:胡阿妮背着林蛋蛋
第二梯队:暖手捂
第三梯队:余道长
第四梯队:白先生带着蔡大头
一家人回来的时候是这样的
第一梯队返程,第四梯队……已经掉队
第179章 兴学
王知府愤愤不平,哪怕很快就被邀请去书院下铲子,也没有高兴一分半点。
奠基的铲子好几把呢。除了他之外,还有白正清这个山长,还有河州几个名门望族的族长、耄老,他就算是抢到了铲子,那也是敬陪末座。
奠基完毕,接下来自然是动工了。
不过动工的事情,和这些出钱的人没多大关系。谁都知道一个书院的工期不会短,光是建房用的木料,恐怕都得不短的时间来筹措,更何况白正清……不,应该说是胡澈的胃口那么大,竟然会一下子等于是要建四个书院,其中三个还是闻所未闻。
到了奠基当天,在河州筹措的资金已经达到了两万三千多两。河州富庶,当地名门望族众多,你家一千我家八百,对他们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对他们来说这个书院教什么的不是问题,要紧的只有两点:一是这书院是挂在白正清名下的;二是,河州有书院。
反正书院没个三五造不好,他们也就丢开不管了。
林淡让罗掌柜将所有人捐赠的款项日期,以及后续这些款项的用途和时间全都一一记录,每过一个月,就把账本抄录之后,用白正清的名义,给捐赠的一家家送去。
那些人也不知道有没有看,反正都没怎么当成一回事情。建书院,说白了也就是造房子嘛,他们这些人家不说年年建房,年年修葺也是要的。这方面的经验太充足了。不过白先生做事地道,其实他们出的这些钱,匀出一部分给白先生润笔也是应当的。
就这样过了三四个月,胡澈突然给了王知府一张帖子。
王知府莫名:“这是?”
胡澈脸上半点没有被找了几个月麻烦的愤懑,笑容依旧办事妥帖:“书院已经建成,五天后是个黄道吉日,到时候书院会设宴。恰逢衙门休沐,不知道王大人是否肯赏脸出席?”
王知府:“!”书院建成了?!这不是才刚奠基没多久么?不是说路还要修么?他也没见河州最近有什么砖石木料进出,不动声不动色地怎么就建成了?黄口小儿,敢逗老夫?
胡澈于是再三解释:“书院的格局太大,先造起来一部分,好让一部分学生先入学。”
若只是先盖上几间屋子,这么点时间倒是也够了。王知府点了点头,可是书院又不是光造个房子就成的:“学生都招好了?”
“招好了。首批生源已经招满,就等着入学了。”
“先生都请好了?”
“请好了。好几位先生都是从别处赶来,下官已经安排妥当。”
王知府还是觉得这个事情不太对:“那个……你不是还弄了农、工、商学院,都有先生来教?”
“有的。几位先生都是六部出身,商学院的院长还是得了令尊推荐……王大人,令尊没跟您提起?”说起来,那位还是王尚书直接找到吏部硬塞的人。他内心还是觉得自家蛋蛋才是最合适的人选。
王知府:没有,完全没有!家里老头子平时书信往来那么多,竟然一个字都没跟他提起!
王知府当天参加书院的宴席的时候,就有些蔫吧。
题字?
匾额是皇帝御赐金笔,和全河州都没关系。
王知府看到匾额的时候差点骂出声,总感觉全天下都知道了,他一个河州的一把手竟然完全不知道!可是他能说胡澈办事不地道吗?完全不能!
人家可是规规矩矩地每个月初五,准时把书院建设的账册递交到他府上。是他自己不看的,能怪谁呢?
他再看看一众懵圈的族长耄老,总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多少年的涵养到底让他没有失态,和众人一起参观起了这个白河书院。
说起书院的名字,倒不是因为白正清姓白,也没有多大的讲究,就是因为书院背靠的这条河叫白河。当然如果非得要扯什么寓意之类的,别说是白正清,就是林淡也能给扯出长篇大论来。白正清不讲究这些,读书读得好不好,和很多方面有关,但是和书院的名字能有多大关系?
书院两边的路重修过后,略微拓宽了一些,可供两辆马车并行。周围一片白墙黛瓦的围墙,站在墙外并不能看到里面如何。
马车在正门停下,有下人引着车夫从侧门进马厩。
白正清作为山长,今天严格地装扮过,和平时在家的样子十分不一样,特别严肃严谨。他今天还要带着整个书院的师生一起祭祀,招待客人的事情,他走一个过场就好。
蔡大头今天打扮地和白正清几乎一模一样,同样端端正正地站在正门口,迎接到访的客人。其他人不知道他的身份,看他的样子还以为是白家子弟。白正清膝下无子,如今年纪也在这里了,还开办了书院,显然是要在河州安家落户,此时从族中过继一个儿子,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而能够被白正清收入,显然这小孩儿的资质不凡。
虽然来之前并没有预料,不过这些客人们都给了蔡大头见面礼。
蔡大头板着小脸,把一些金裸子玉珠子什么的,一起放进荷包里。小荷包上面绣了两个黑白兔子,并没有什么特别。嗯,同样的荷包二先生才给他准备了十个,要是一会儿不够用怎么办?
等到一进门,他们就没空去想蔡大头的来历,眼前的场景完全出乎他们的想象。
宽阔平整的路面,一条条宽宽窄窄的小径步道,接连着一栋栋大大小小的屋舍。屋舍也不知道是用什么材料造的,竟然看不出用了什么木料。
其实这些建房手段,那是胡澈在北凉的时候被逼出来的。北凉根本就没有什么成材的木料,虽然后面林淡在虎子沟圈了一大片地,不仅能种田,而且还是一个非常好的林场。可是林场都还没投产呢,他们就打道回府了。
可是没有木材就不造房子了吗?该造的还是得造。
当地的老百姓们早就有了各种应对的办法。当然那些方法在胡澈看来不是特别好。后来有了孟修和余道长的研究,又有了小国公的鼎力支持,他们弄出了一种把灰泥中掺杂铁筋的方法,来代替木梁和房屋的支撑。
反正保城关每年打仗收缴或者报废的废铜烂铁不知道有多少,有些还能回炉,有些却连回炉的价值都没有。
这样做成的梁和楼板强度很高,应道长拍了两巴掌才碎掉呢!
可惜他们很快就离开了北凉,并没有来得及在北凉推广运用,只是把资料留给了下任。
现在书院的建设刚好用上。架高地基盖上两层楼,房子坚固无比——胡澈拍过好几巴掌试过的。
当初试验用的小楼刚造好的时候,工匠们都十分震惊,完全没想到“泥巴”也能起那么高。白正清他们看过之后,也多少都觉得有些惊讶。但是今天他们作为主人已经完全淡定了。
王知府一行人大部分还维持着面上不动声色,可是眼睛里的震惊却怎么都掩盖不住。要不是几个月前他们还亲自来过这里奠基,他们完全不相信这些屋子,这么多的屋子竟然是短短几个月里面建起来的。
相似小说推荐
-
夺舍/你已经成功引起朕的注意! (柯染) 2017-02-08完结秦见深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才将卫君言撅翻在床,到头来反倒里里外外被啃了个干净彻底,纵然他心里有...
-
扇缘 (素手拈香) 晋江2017-02-11完结傅衍恒两世为人就只喜欢上这一个人。是一见钟情也好,是前世债今生还也好。他就只想守着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