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楚君逸垂眸看着怀里睡着的儿子,又道:“我惹外祖母伤心了。”
“你过得好了,外祖母心里也能舒服些。”顾诚之安慰道。
楚君逸点了点头,偏头看向顾诚之,目光从他的额头开始,一寸一寸的往下移,最后落到了他的唇上。
顾诚之只觉得他的目光就像有实质一般,喉结微动,咽了口唾沫,凑过去吻住了他的唇,渐渐加深,带着无限情意。
“都已经到这地步了,难道你还想反悔?”顾诚之的声音低沉沙哑,听得楚君逸一阵失神。
待到回过了神,楚君逸缓缓摇头,垂眸靠回到顾诚之怀里。
自那日以后,楚君逸去唐家时总会带上祺哥儿,唐老太太本来就挺喜欢祺哥儿的,现在对他更加好了。
祺哥儿很懂事,知道楚君逸带他来的目的,到了唐家就变着法的讨唐老太太欢心。
楚君逸也觉得挺愧疚的,但就像顾诚之说的,都到了这种地步,一旦退了,那他们就谁也对不起。
看着唐老太太眉宇之间的愁容渐渐淡去,楚君逸的心也安定下来。
唐老太爷乞骸骨,不会再任官职,可唐老爷却是要留京的,顾诚之帮着走了走关系,基本上确定是京官,具体品级不好说。
楚君逸看在眼里,寻思一番还是问道:“你外放的事是定下来了,外放地点不确定,但总有个范围,大概是哪里?”
第122章 晋朝律法
顾诚之看了他一眼,斟酌片刻才道:“具体地点不好说,不过应该是安庆府、九江府、广信府、黄州府中的一处。”
听着他报出了地名,楚君逸脸上闪过一抹诧异,随后又变成了了然,点头道:“我知道了,我会先让人去那边探探情况,你也别急。”说完还伸手拍了拍顾诚之的肩膀。
顾诚之轻笑一声,拉过了楚君逸的手,道:“都等了这么多年,不差这几个月。”
从顾诚之那里得了信儿,楚君逸又去找了陆勤,让他分一批人去那四个地方,便宜行事,先探明情况再说。
陆勤得知这是顾诚之可能外放的地方,也没有多问,回去之后就让人收拾行李准备出发。
顾诚之即将外放的地方说不上差,只是里面有点不清不楚,那里当官的都有后台,而这个后台则是有些微妙,反正不全是皇上的人。
顺便一提,顾二老爷就是出了九江府,路过黄州府,最后在安庆府境内被杀的。
当时皇上震怒,派人去查,结果却连根毛都没查到,那些杀手就好似人间蒸发了一般,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
而周遭几府的官员却上折说顾二老爷是自尽而亡,气得皇上将那些人都给撸了下来。
若说顾诚之没有追查顾二老爷之死的意思,楚君逸是打死也不会信的,不过他还真没想到顾诚之会把外放地点选在那里。
当年事发,皇上派人去查都没查出个所以然来,时隔多年,还能找到什么线索?
楚君逸到不觉得这是无用功,皇上肯放行就说明这事有可行性,或许他们已经找到了线索,就缺个人去执行。
顾诚之接触的事物多而杂,皇上那头也没少使唤他,楚君逸不会过问太多政务,一个是他没兴趣,再一个也是怕顾诚之为难。
下头的人已经出了京城,提前去那头踩踩点,到时候也不至于两眼一抹黑,楚君逸吩咐完后,又带着祺哥儿去了唐家。
唐老太太看到楚君逸和祺哥儿显得很是高兴,拉着两人说了会儿话,就将祺哥儿留下,让楚君逸去找唐老太爷。
唐大爷的儿子比祺哥儿要大几岁,站在唐老太爷跟前像个小大人似的,看到楚君逸时乖乖叫了人,唐老太爷拍了拍唐大少的肩膀,让他先下去。
楚君逸给唐老太爷行了礼,坐在下首等着老爷子发话。
唐老太爷看了他许久,末了叹了口气,说的还是子嗣的问题。
真不是他多想,楚家那头就没个厚道人,楚三老爷留下的东西挺多,在加上分家得的产业,如果楚君逸有儿子那还说什么,可他没儿子,而且还想让个异姓子继承这些,楚家能同意的可能性真的不大。
那天听到顾诚之说的话,唐老太爷心里也是挺欣慰,至少他们有考虑过这些,可等过了几天,那种不安再次袭来,尤其是知道楚家这段时间一直没有消停。
楚家的孩子少,前些年是一直没孩子,他们对楚君逸估计已是恨之入骨,巴不得盼着他断子绝孙,只要死压着不让过继,不止日后没人祭祀,就连他手里的那些东西也都留不住了。
楚君逸倒是没怎么担心,孩子的问题至少十年之内都不用去想,十年之后祺哥儿成没成亲都不好说,孩子的事他不急。
如果是在前朝,他还要担心一下,可在本朝却算不得大事。
大晋朝的许多法令都是以前朝律法为基础修改而来,大体都差不多,不过也有很多被改得面目全非。
异姓养子在前朝是违法的,律法明令禁止收养或是过继异姓养子,养女倒是无所谓,一个姑娘家到了年纪就是一份嫁妆,但是养子绝对不行。
开国之初,几乎是照搬前朝律法,可事情总有意外,而关于异姓养子的律法也是那时被修改的。
开国皇帝打下江山,改国号为晋,那时他已四十多岁,儿子有五六个,孙子再过几年就能成亲了。
可就在开国皇帝登基为帝的第三年,众多皇孙接二连三的夭折,整整十年,皇孙死的一个不剩,哪怕是新生儿也活不过三天。
开国皇帝真是快疯了,他打下了江山,结果却没有后代继承。
就在这时,那位救过幼时开国皇帝的南行山道长出现了,道长算了一卦,说是要过继一个孩子,只有将那孩子过继到名下,才能保住晋家的骨血。
当夜,那位道长羽化登真。
开国皇帝是死马当成活马医,按着道长留下的几近苛刻的要求寻找,终于是找到了符合要求的孩子。
想要记在名下,众朝臣却纷纷上折阻止,从律法一直说到人伦。
开国皇帝本就在爆发边缘,见此情景眼珠子都快烧红了,闹得最凶的不是砍了就是发配,最后更是逼着朝臣将律法中关于异姓养子的几条给改了。
不过那孩子是记在了当时的太子名下,说来也巧,从那时起,出生的皇孙便再无夭折。
从皇室族谱来看,那个孩子才是皇长孙,可他心思通透,早在知晓自己身世时便表示对皇位没有兴趣,只想做个闲散王爷。
见那孩子这般识趣,也没有哪位皇子皇孙会想着为难他,最后封了个安亲王,满足了他的要求。
安亲王向来是一脉单传,不管娶妻纳妾多少人,只会有一个儿子,从开国那时起一直延续到现在,安亲王一系从不参与政事,过得就像不是皇家的人一般。
可还真没有哪个人敢说他们不是皇家的人,不管是皇位之争多么惨烈,都不会有人想要他们死,即使早有南行山的道长说那事已经过去,不会再有影响,可皇室的人还会担心有个万一。
关于异姓养子的律法被修订了好多次,现已变得十分苛刻,此时的楚君逸并不符合要求,但等到祺哥儿有了孩子,差不多也就符合了那些要求。
楚老太爷和楚老太太活着的时候他肯定不会提,可十年之后该死的人都已经死了,以他的情况来说是可以过继的,律法上通过了,楚家反对的理由也会薄弱许多,楚大老爷再是他的大伯父也不是他的亲爹,想要反对还要考虑考虑名声问题。
当年开国皇帝过继的是孙子,所以关于律法里对这段并没有明确规定,楚君逸就是在钻空子,可楚家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等到楚家事发,楚家嫡系肯定是保不住现在的地位,族长的位置会换人,搞不好嫡系一脉会变成旁支,若是这样,过继的问题就更好解决了。
这些事情楚君逸不好和唐老太爷说,只是提了一些,当是安老人家的心。
闻言,唐老太爷眉头微松,随即又皱了起来。
楚君逸无奈,只道那是几年之后的事情,现在操心还为时过早,男子五十立嗣都来得及。
唐老太爷见他面上毫无担忧之色,细思也觉有理,楚君逸还年轻,且等几年也来得及。
搞定了唐老太爷,楚君逸也算松了口气,再见唐老太太的时候却听她问起了京中未成婚配的年轻公子。
这时,楚君逸才想起,他家表妹明年及笄。
楚君逸许诺帮着留意,这才带着儿子回了家。
这个年过的热闹,亲友都在京中,大年三十的时候,虞机再次过来凑热闹,过段时间便会各奔东西,再见面也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
出了十五,该当差的当差,该读书的读书,楚君逸也将这些天整理出来的东西交到了唐老太太手里,顺便还多写了一份给了萧太太。
里面不只有京中官宦人家未定亲的公子,还有未定亲的姑娘,再过几年就连唐三爷也该挑媳妇了,整理的时候就顺手带了一份出来。
唐老太太和唐太太异常惊喜,就连萧太太都搂着楚君逸直喊“心肝”,弄得楚君逸面红耳赤,逃命一样的跑了。
因着楚君逸要跟着顾诚之外放,京里的事情也需安排妥当,秦安那头是打好了招呼,手里的事情渐渐移交给陆勤,他离开的这段时间就要靠陆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