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太后亲口说可以,他自然放心,不过如今太平公主都出面,那么太后自然早晚也会知晓,若是不妥必然会下令。
吏部尚书十分没有负担地让骆时行自己看着办去了。
骆时行本来以为朝廷纠结了那么久,他都做好了会空降县令的准备,结果没想到最后还是让他自己来选。
而这么一折腾,交州的官吏基本上已经选的差不多,整个基层的官吏已经勉强搭起了架子,而交州城内的规划也已经完毕。
因为战火的缘故,通往刺史府的那条主路已经毁的不成样子,骆时行干脆接着这个机会将路拓宽,然后学着长安的样子建里坊。
其中一些民用的打铁铺和商铺都在一个地方,设立东西两市作为交易地点,当初在北带县他没敢直接设置市场,哪怕为了方便交易也是搞的集市。
只是交州城好歹也是一州首府,以后缓过来了人口会越来越多,这玩意还是有必要的。
其他的规划都已经做好,比如说发电厂和玻璃厂,只不过这两个基本上是放在最后的,首先是挖水渠,其次垦荒,然后就是修城墙,再然后才是修建府城里的路和各种房屋之类的。
骆时行粗略估算觉得没有个几年都弄不完全,一想到还要忍受几年没有电灯的生活,他就忍不住叹气。
程敬微看他这个样子二话没说带着军队就到了他设定的地方开始建发电厂。
骆时行知道之后就愣了一下:“这是不是不太好?”
程敬微说道:“这有什么不好?现在所有人都有事情做,反而是我们没什么事,与其天天训练,不如去做点事情,放心,他们宁可去建工厂都可能不愿意训练。”
骆时行挠了挠脸说道:“这倒也是问题,不过军工厂都在北带县,我也不打算搬迁,如今军费够用吗?”
程敬微点头:“不需要建更多了,现在这个规模差不多,反正短期内应该没什么太大的战事。”
骆时行一想也是,然后程敬微又问道:“县令经过考核已经选出合适的人了?”
骆时行点头:“差不多,不过我没打算让他们上来就当县令,先放到各县去当代理县令,印章暂且不给,三个月的观察期吧,如果做得好就任命,做的不好就换人。”
这些学子论学识是很不错的,论眼界……肯定是不怎么样,毕竟他们一直在北带县,也没有出去游学过。
不过用来当县令也够了,不需要他们有多长远的眼光,需要的是踏实肯干的人,如果太好高骛远反而容易翻车。
当然读书好不代表做事情好,哪怕骆时行考试出的题目都是偏实用的他还是担心这些人不够接地气。
要知道每次交州的叛乱都是在县城起来的,那些部族真的脑后有反骨,让人十分担心。
程敬微对他这个决定倒是没觉得有什么,最近这三个月主要抓的就是耕种,这是头件大事,应该能够看出一个人的资质。
只是让他和骆时行都没想到的是垦荒这件事情在各县没有出太大问题,反而是州城这里出现了困难。
在丈量记录完土地之后,王璿就忧心忡忡来找他说道:“现在咱们那个承包责任制,有点搞不起来啊。”
骆时行听的时候还没在意只是说道:“搞不起来也没关系,人口减少了那么多,就很多土地是来不及开垦的,能承包出去多少承包多少,大家一开始承包得少也没关系,等到以后人会多的。”
老百姓都没怎么读过书,就算读过书有的时候也未必能够解读明白州府的政策,需要推行一段时间之后才能看效果。
只要让他们发现承包得越多自己得到的越多,他们会积极起来的。
反正新官上任三把火,骆时行第一把火已经烧出去了,那就是减税。
其实也算不上减税,因为北带县的税收就是那个数目,在他看来这个数目是比较合适的,至少目前北带县的所有人没有觉得税收是负担。
而其他地方的那些税,骆时行在接到那些代县令反映上来的情况之后,整个人都有些不好。
甚至有些税收都已经收到了五十年后,这特么是不把人当人吗?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造反还是当山匪都让人比较理解。
不过骆时行也不能真的因为他们交了五十年的税就免掉他们的税收,只能说以前的税收都一笔勾销,从今天开始重新算。
对于这些一直在交各种高额赋税的百姓来说,减税才是最实在的,于是大家在得到消息的时候都显得十分兴奋。
种地的积极性也高了很多——这是各个代县令说的,具体情况他不是特别清楚,所以准备回头建立一个巡查组,让魏思温带头,时不时去各地巡查,这个巡查也不能让那些县令提前知晓。
万一知道了就开始各种应付,搞成面子工程怎么办?
当然这些都是以后的事情,对于王璿现在发愁的样子,他倒是没觉得有什么。
王璿叹气说道:“想要让人种地首先要有人肯承包啊。”
骆时行抬头看向他:“什么?没人承包?他们是不习惯吗?因为大唐以前都是分地的?”
是的,大唐真正的国策其实是分地,但问题在于,国策上写的跟实际实行的未必是一样的。
国策上写男丁分几亩,女丁分几亩,其实都是比较多的,按照单人劳动力来看,根本耕种不了那么多地,所以一般也不会给他们这么多,但是在收税的时候可是按照纸面上的数据来收的。
这也是为什么这年头农民赋税比较高的原因。
骆时行他们虽然不分田,还需要百姓承包田,但问题是你能种多少就种多少,收税也是按照实际名下的田产收税,并且他们的税率低,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是这样比较合适啊。
不过现在他开始思考老百姓会不会接受不了,要不要分一部分?每个人按照单人劳动力的顶格来分,如果想要更多的田产,那就再承包。
他的思维比较迅速,脑子发散的也比较快,已经想出了很多解决办法。
然而还没等他说出口,王璿就说:“跟承包没关系,是压根没人愿意种地,大家都宁可去做工也不愿意种地!”
骆时行:????
第332章
骆时行听了之后有一瞬间的不理解,这不应该啊,耕地不就是生存的保障吗?
而且州城这边的百姓跟之前北带县的还不一样,瓯雒族和附近的部族当年是真的不种地,而且也是真的不会种。
他们跟州府距离比较远,也不怎么来往,正因为太过闭塞导致落后。
州府这边是有种地传统的,虽然民族不同,各种生活习惯和文化不同,但是在种地这方面是差不多的。
怎么现在就没人种地了?各个县城那边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州府是哪儿出了问题吗?
总不能是他们的操作还不如那些新手县令吧?
骆时行不明白,就在他跟王璿两个人面面相觑的时候,程敬微走进来问道:“怎么了?遇到了什么难题?”
骆时行将事情说了一遍有些费解:“哪儿出问题了?”
程敬微立刻了然:“也不是出问题,而是你给工匠的待遇太好,大家做一天的活就有一天的钱赚,种田可就未必,就算宣讲如今的粮种能够结出更多的粮食,但在亲眼看到之前,他们是不会相信的,县城那边推行顺利反而是因为那些百姓没有别的出路,他们只能种地。”
骆时行听了之后十分无语,给开的工资太高难道还是他的错吗?
这个问题其实也很好解决,降工资,让大家发现付出获得不成正比他们自然就会去种地了,不过这样的话州府的一切建设都会停滞。
骆时行摸了摸下巴说道:“其实这还是因为百姓没有安全感。”
因为不相信能够安安稳稳种田,所以宁可去把能拿到手的都拿到手再说。
程敬微倒是认可他这个想法问道:“你要怎么做?实在不行让军队去种田也可以的。”
府兵种田其实是由传统的,募兵制本来就是平日里这些士兵都是农民,等到需要打仗的时候就召集他们上战场。
反而是如今骆时行搞得这个职业军人让大家不太了解,全凭军费养着的士兵,感觉有些浪费。
骆时行摆手:“不,军队的任务就是守家卫国,不需要做这些,其实处理也简单,我去承包田地然后招佃户好了。”
两个人一同看他,觉得这倒也是个办法。
因为骆时行这样做那些过来种地的人就不需要负担承包田地的费用,不过因为田地不是他们的,所以种出来的粮食在交税之后按照比例分成,骆时行分六成他们分四成。
要说百姓没有读过书是真的,但是在事关自己利益的时候,算税收却还有点本事。
当然这也跟骆时行担心他们算不明白,专门派人去给他们算有关。
反正在招佃户的时候,骆时行让人跟大家说明白就行。
只是读过书跟没读过书之间的彼此沟通可能不太容易,骆时行索性让下面人去问了问交州往年的收成大致在什么区间,然后算出了那些佃户种一季水稻能留下的粮食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