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郭嘉成长日记 完结+番外 (这个懒人没起)
- 类型:BL同人
- 作者:这个懒人没起
- 入库:04.09
袁谭下葬以后,曹操原本想把郭图砍了。这厮作为一个颍川士,硬生生在河北争得一席之地,得罪过不少河北望族,斩了他能大快人心。
不过,想到郭嘉近日笑着安慰辛毗,说什么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其实对于友人辛评突然亡故,这浪子的伤怀恐怕并不比辛毗少,整个人都有点病恹恹的。
据眼线透露:郭图曾跟郭嘉和辛毗告别,三个人在邺城的酒肆中相聚,几壶浊酒,两盘糕饼,醉后同歌《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辛毗痛哭失声,郭图亦洒了几滴泪,唯有郭嘉仍然笑着。
曹操询问郭图,才知道郭嘉自小就不哭,他两岁没了阿翁,郭母多愁善感,最怕听见哭声。曹操终究不忍让郭嘉再经历一场生死诀别,摆了摆手,释放郭图,对外宣称已经处斩。
郭图换了一个名字,携家眷归隐。
话说许褚得到曹操的暗示,一刀结果了许攸。曹操装模作样,象征性地斥责许褚几句,让他厚葬许攸。
作为曹操的少年好友,许攸立过大功,只不过骄傲了一点,言语轻慢,就落得如此凄凉下场。诗云:堪笑南阳一许攸,欲凭胸次傲王侯。不思曹操如熊虎,犹道吾才得冀州。
曹营诸君兔死狐悲,纷纷反思自身的言行,谨守上下尊卑之礼。
就连曹氏和夏侯氏的武将,当着众人的面,也要毕恭毕敬地唤一声“明公”,诸如兄长、伯父之类的称呼,都只能私下里使用。
曹操的坐席依然是加长的,但公开的场合,再也没有人能够坐在他的身侧。
郭嘉照旧我行我素,只是坐席换到下首,去祸害同僚了。
曹操设立校事官,任命卢洪、赵达为校事,负责监察刺探百官的言行。
这是两个彻头彻尾的小人,专门替曹操咬人的狗,公卿百官战战兢兢。
曹操对树立威严的效果挺满意,大封功臣,一次封了二十多个侯爵,武将居多,文臣也有。
其中,荀攸被封为陵树亭侯,郭嘉为洧阳亭侯,程昱为安国亭侯,戏璕为长垣亭侯。
曹操是个有心人,许都位于颍川郡,因此颍川不能作为封地。郭嘉的封地,位于扶沟县,正是郭嘉少年时为了躲避战乱,和郭禧一起修建的隐居之地,世外桃源。
郭嘉:伯父隐居的小木屋在我的封地中,我私建的那些屯居点,从此以后都合法。乌鸦山,啊呸,雾烟山也是我的了,少年时和荀彧在山上小聚,一起赏过的阴晴雨雪,鸦群、古祠、山风、明月,将来还能再赏一遍。
这浪子封侯的时候一脸淡然,得知封地的位置,顿时眉开眼笑。曹操觉得心思用对了地方,也挺高兴。
至于这次“大封功臣”为什么没有荀彧,不是曹操遗漏了他,而是为荀彧请封的表奏,被荀彧扣在尚书台,没有批准。理由是:彧无野战之劳。
曹操对荀彧赏赐施恩,被拒绝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荀彧再三推辞,他此生所求,原本就不是高官厚禄。
曹操给荀彧写信:“与君共事已来,立朝廷,君之相为匡弼,君之相为举人,君之相为建计,君之相为密谋,亦以多矣。夫功未必皆野战也,愿君勿让。”
荀彧这才接受万岁亭侯的爵位。
冀州物阜民丰,曹操兼任冀州牧,征召清河名士崔琰为别驾从事。在宴会上说:“核查户籍,青壮男子可以达到三十万之多,冀州可称得上是大州了。”
崔琰凛然道:“如今汉家天下分崩离析,袁氏兄弟同室操戈,百姓露尸于荒野。王师驾到,没有先传仁政之声,却以扩充兵力为当务之急,这难道是敝州父老寄予明公的希望吗?”
满座宾客皆大惊失色。
崔琰是曹操的少年好友之一,生得俊美儒雅,一身正气,风仪不输于荀令君,说话的刚直程度,竟然也不亚于荀令君,只略微少了几分雍容清贵。众人都怕他下一刻就步了许攸的后尘。毕竟令君只有一个,其他人要是胆敢拂逆曹操,都没好果子吃。
谁知曹操肃然动容,向崔琰表达歉意。曹司空的心思真难猜。
以往出征,得胜归来,都能回许都住一段时间。然而这一次,曹操留在邺城不走了。
这时,袁尚败逃,携十万民众退守幽州。并州刺史高干、黑山张燕投降,袁氏已经日薄西山。放眼天下,荆州刘表、江东孙权、益州刘璋等等,似乎都没有实力跟曹操抗衡。
很多官员开始浮躁,有人私下劝曹操恢复九州制,原话是这样的一一“宜复古置九州,则冀州所制者广大,天下服矣。”
以司空幕府独霸朝纲,总是被人说三道四。若按照九州制,那并州和幽州,以及河东郡、冯翊郡、扶风郡、西河都要并入冀州,曹操这个冀州牧兼兖州牧,就能合理合法的建立国中之国,治理冀、幽、并、兖等地。
恢复九州制的建议,让曹操十分动心,自从发生了衣带诏事件,他就下定决心,要和天子刘协“分开过日子”。他不想再回许都,甚至打算把家眷也迁到邺城。还有他的掾属,也都要搬过来,在冀州建立新的权利中心,彻底架空天子刘协。
正好顺便让公卿百官站站队,是跟着刘协窝在许都养老,还是力挺曹操把持朝政,迟早必须作出一个选择。
但曹操没想到,恢复九州制的奏疏送到尚书台,被荀彧给扣下了。
荀彧来信:愿公急引兵先定河北,然后修复旧京,南临荆州,责贡之不入,则天下咸知公意,人人自安。天下大定,乃议古制,此社稷长久之利也。
曹操非常郁闷,拉着郭嘉对饮。
酒酣耳热之际,曹操突然摆手让所有的侍从都退下,只留郭嘉一人,紧紧盯着他,问:“依奉孝看,文若如此这般,可是对孤有所不满?”
第136章 骑虎难下 ...
自古权臣,走到曹操这个位置,已经骑虎难下。要么独霸朝纲,称公、称王、最终取代天子,要么去死一死,很可能还会收获全族陪葬、心腹陪葬等“死不瞑目大礼包”。没有第三条路。所以曹操急于架空天子,到目前为止,他没想过要篡取皇位,但他必须自保。
荀彧反对九州制,建议先平定天下,再商议古制,这是不是敷衍之辞,他是否对曹操近日的一系列集中权力的行为不满呢?
郭嘉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笑嘻嘻地反问:“明公可知,上一个想要恢复九州制的人是谁?”
曹操心中一凛,上一位想要推行九州制的人是王莽,由于改革力度过大,触动了大多数人的利益,王莽的伪朝被推翻了。
假设实行九州制,并州和幽州等地都要并入冀州,统一管辖,那些即将失去权位的官吏,很可能直接反叛。
郭嘉原本和曹操坐在同一张席子上喝酒,这时却敛去笑容,缓缓站起来,走到窗前,负手而立,背对着曹操:“禹贡九州,其实并没有正施行过,《尚书.禹贡》一篇,也并非《尚书》的原文,乃是东周之士的伪作,寄托治国理想罢了。”
曹操惊疑不定,但略微一思索,夏禹时期,还没有划分出“州”这种行政区域。而且郭嘉师从颍川大儒,对于学术的态度一向是很严谨的,不至于信口开河。
顿了片刻,郭嘉倏地转身:“真正尝试过九州制的,只有王莽。一个从来都没有成功先例的制度,即便明公想要试一试,嘉的意见也和文若一样,‘天下大定,乃议古制。’至少,现在还不是时候。”
曹操也意识到眼下推行九州制确实不合适,继续和荀彧赌气似乎毫无道理,但他就是觉得荀彧跟他不是一条心。
曹操莫名烦躁:“不要转移话题,奉孝,孤问的是文若。”
郭嘉从袖中摸出折扇,扇子在他枯瘦苍白的手指间飞快地旋转一圈:“这个问题么,明公得先保证,恕嘉无罪,嘉才敢说。”
耍赖一般的口吻,让曹操有点无奈:“奉孝,孤恕你无罪,但说无妨。”
郭嘉:“明公和文若,是因为匡扶汉室的共同志向,聚在一起。这些年,文若初心不改,明公却已经变了。文若能理解明公的苦衷,所以衣带诏,明公缢杀董妃,上千颗人头落地,他没有说一个字。可是明公或许忘了,文若现在不仅是您的谋臣,还是大汉的尚书令。”
要是换一个人这么说,曹操恐怕要怒喝一声“放肆。”
但郭嘉的声音,委实有安定情绪的效果,曹操踱到郭嘉身旁:“可是孤和汉室,势必不能共存,孤要文若只向着孤!”
“说句不恭敬的话,华歆、王朗天下知名,却只不过是被磨平了棱角的明哲保身之臣。满朝公卿,无论是心向天子,还是心向明公,多是奴仆,不但自己当奴仆,还要把其他人也变成奴仆。可文若不一样,他是真正的士,才似张良,道似伯夷,风骨犹在。辅佐明公救世,是他的志向。维护天子的颜面,却是出于道义。”
郭嘉太了解荀彧,他真的很怕,怕有朝一日,荀彧跟曹操决裂,志向无法实现,于是以最后一个汉臣的身份,以身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