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地心引力(larivegauche/塞纳左岸)
- 类型:
- 作者:larivegauche/塞纳左岸
- 入库:03.26
次日,全体成员换上正装,去电影节放映现场,观看4K高清的《拥抱地心引力》。
影片伊始,出乎所有人意料,出现的并不是三次滑降旅程的3D地图,也不是任何一座大山壮阔的景色。而是一本被翻得有些旧的书。随后,一个白发苍苍但精神矍铄的老人走入镜头,坐下,拿起这本书。
是吉林高山出版社于1999年首次出版的《进阶高山滑雪》。
“我记得很清楚,那是99年的时候,出版社找到我,想请我把这些年高海拔攀登和滑雪的经历写成一本书……“
关于纪录片的intro部分怎么做,如何自然地导入他们要讲的故事,这个创意依旧是来自唐冉亭。
梁牧也记得,那是他们刚从西藏拍完回来的时候。他正在北京的棚里忙着粗剪,连熬了三个夜之后几乎神经衰弱,根本想不出什么好的点子。池羽正在休息期,就也从家里过来,进棚陪他。快到中午,池羽说馋美式披萨,梁牧也刚起身去门口把外卖披萨拿进来,就听见正在棚里转录采访的唐冉亭开口说:“也哥,你小时候有没有试过那种寄给自己的信。慢寄信件。”
“我……”那自然是没有。
“这本书,对于池羽来说,好像是来自未来的一封信。1999年,从前辈的手里寄到09年的你们手里。09年又从过去的小池手里,寄到未来的他手里。我们可以这样导入。不从任何山或者景色,就从这本书导入。”
是池羽开口说:“确实是啊。好像从未来的一封信,告诉我,更好的在前头呢。”
说完,他放下手里披萨,冲梁牧也笑了一下。
梁牧也愣住了两三秒钟,然后饭都顾不上吃,又钻进屋里,改脚本去了。
而唐冉亭不负众望,竟然几经辗转,找到了这本书的作者,原来中苏联合登山队的队员周骏。今年,老人家已经八十一岁。巧合的是,日喀则到北坡大本营这段380公里的路,就是中苏联合登山队初次从北坡登顶珠峰那时候修的。
时隔数十年,周骏对着镜头肯定地说:“徒步登顶后用单板滑降,在慕士塔格,在喜马拉雅山脊之上,都是无人完成过的壮举。这是自由式滑雪精神和探索户外的意志最好的结合。”
随后,便是对池羽个人的采访,他谈了他“滑降大山”这个想法的起源。梁牧也在B-roll穿插播放了他去年在特伦勃朗道外训练的视频,还有他在蒙村的冬夜,和表妹池一鸣在后院的U型池滑滑板的影像。
全篇的基调也如此。梁牧也不止拍了滑降,也花了大段的时间和篇幅,以很贴近生活的视角,去讲池羽是个怎样的人,和他身边围绕着一群怎样的朋友。
影片里有密云冰瀑训练时几次冲坠的狼狈,有慕士塔格帐篷里面以雪板作桌台打扑克时候的欢声笑语,有登顶前夜针对路线的激烈讨论,有霞慕尼山脚下简陋而不失真挚的生日歌,也有未名峰滑降成功后和每一个人长久的拥抱。
在谭佳宁的一再坚持下,他们保留了梁牧也和池羽拥抱的那个长长的镜头——二十三秒。整整二十三秒的拥抱。从唐冉亭拍摄的角度,他们紧紧相拥着,低声交谈,贴得如此紧密,仿佛从未分离。梁牧也做纪实摄影这么多年,是第一次允许自己出现在镜头里。
他总觉得,出现了就代表自己不再是客观的观察者。可在这个项目上,他早就已经失去了客观。从头到尾,他拍的都是他眼中的池羽。
从摄影质量来看,纪录片全程使用4K 高清拍摄,在吊臂和轨道的辅助下,稳定的运镜展现出了深厚的功力。他们团队到过的这三个地方里,每一处都极具魅力。霞慕尼俊朗挺拔,慕士塔格开阔壮丽,而喜马拉雅则是无可比拟。
在一众去往阿拉斯加冲粉雪,动用三四座直升机来回切换镜头的高成本大制作中,这部作品显得非常不同寻常。
是视觉上的饕餮盛宴,也是人文主义的朴素讲述。从头到尾,滑雪之余,池羽同身边朋友一起,讨论儿时的梦想,讨论对‘滑大山’和‘自由式’的理解,讨论作为运动员的现实,讨论生死,当然,也讨论恐惧。
而最震撼的画面竟然不是最后未名峰的滑降,而是池羽第二天在一步一个脚印,用冰镐冰爪登顶未名峰的时候。
无人机绕着他的头顶转。俊朗山脊之上,只有一个慢慢向上挪动的红点。他行走于世界最高的山脊,无比孤独,又十分坚定。
此刻,梁牧也把时间轴回拨,在池羽一步步爬升的影像中穿插了对他的恩师、对手、朋友和他自己的采访。
二十四岁,在慕士塔格,和肖梦寒从自制跳台一跃而起。
——“我还是觉得,和池羽去慕士塔格是我2021年做的最好的一个决定,也是我那年的高光时刻。我从他身上学到很多。”
二十三岁,在雷佛斯托克的YCs’Gully,手持相机晃得厉害,而一个红色的身影正冲在最前,越滑越远。那天他的情绪很不稳定,可梁牧也举着相机,仍是从他嘴里撬出一句话。
——“嗯,我很想熠川,我想……他应该会为我感到开心的吧。应该会的。我肯定还会回来,争取每年都回来看看他。”
二十二岁,在惠斯勒的道外修炼。
——“这样可以吗?我看看,哎,感觉姿态还可以更好。再Drop一次吧。……没事,你可以我就可以。”
十九岁,几乎在医院和康复训练中度过。这一段,梁牧也竟然决定打破纪录片规格限制,用了手机录制的视频。那时候,运动康复医师为了追踪他的进度,要求池羽每周上传复建练习的视频。视频里,池羽正拄着双拐,在重新学习走路。
——“4月11日。今天……起床的时候差点觉得下不了地,试了一下又觉得可以。现在可以单腿站立了,但是不是特别能施加压力。我对左脚踝肌肉的控制几乎没有了。嗯,明天再看吧。”
再往前,十七岁,他从Team T毕业。同年,他从考贝特峡谷团身720一跃而下,打败了“单板不能在考贝特称王”的魔咒。
——“他既是野雪滑手,也是真正的公园玩家。大自然就是他的道具。整个大山,不,整个世界,都是他的公园……”
十六岁,他在阿斯本X Games的混采区咬金牌,差点把牙齿保护套给咬坏了。
——“我有什么感受?哦,没什么特别的感受,谢谢我的教练。你看,我做到了。之后要拿更多的冠军,滑更好的大山。”
镜头切给了棚内的采访。
——“说实话,在训练营的时候,我们教练队对池羽的看法对半分。我们就此,还有个小小的赌局。池羽,今天我可以告诉你,我押在了你身上。你问我赌注是什么?哦,我们赌了一块披萨。”
棚拍的镜头拉远,不修边幅的大胡子魁省魔鬼教练Thierry Tussaud正盘腿坐着,手里端着热乎乎的香肠披萨,带着重重的口音说:“谢谢你的披萨。”
倒带到最前面,是冰雪运动健儿的那个纪录片的片段。池羽当年留着个板寸头,胳膊肘和膝盖全都是伤疤,加上耳朵里面塞着的助听器,不笑的时候挺吓人,抿起嘴来小脸上一股狠劲儿。
十四岁的小朋友昂起头,对着镜头,毫无畏惧地说:“我的梦想就是,我要做世界上最好的自由式滑手。”
棚内,法国人Hugo Vitesse戴着麦克风,直视镜头,笑得爽朗。
——“池羽当然是。他是世界上最帅的,最勇敢的,最好的大山自由式滑手。我为能和他并肩滑大山,而感到无比幸运。”
棚外,池羽走完最后一步,正站在未名峰之巅,抬起手,对着对讲机说出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句“Drop In”。
完成史诗般的滑降后,屏幕黑掉,所有人都以为这是片尾,甚至零零星星有十几个人按捺不住,已经要提前起立鼓掌。
可黑屏之后,竟然还有彩蛋。
看视角,这段视频是在帐篷里用手持摄像机拍的。池羽靠着帐篷一边,咬着铅笔,正在最后一次背记未名峰的爬升和滑降路线图。他没太看镜头,好像是自说自话。
“同意拍这个纪录片,你有没有什么想让大家看到的。”
“是有的吧。如果你去找一个路人,说我要滑降这么高的大山,他们可能会觉得你疯了。哈哈,这些年,也有不少人这么说过我们。可我……是希望大家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吧。最最原始的,挑战自我的意愿,探索世界的欲望,遵从本心的追求,这些东西。我相信我们的生活是有一定的共性的。我大概是想证明,最遥远的梦想,也没有那么遥远。当然了,在这个过程中也是有输有赢,我……也没有一直在赢的。比如昨天折返,比如在慕士塔格出现小意外。但还是会一直走下去。”
“那你会害怕吗?”
“也会吧,前一天晚上会的。说实话,现在就有一点。但是站在山顶的那一刻,就没有这种感觉了,我反而是感到一种平静,那时候就不再害怕。我很迷恋这种感觉,用渺小的我,去征服庞大的未知的世界,刻下属于我的一条线。它不是必须得写着我的名字,但是这一小片天地,这一分钟,这一个瞬间,是完完全全属于我的。”
手持摄像机晃了晃,镜头后面传来一声“嗯”。
“行了,别问了,你拍一路拍够多的了。早点休息吧。”
电影再次黑屏。世界屋脊上最高的一盏灯也灭了。
影片最后出现一小行白色的字。
——“献给梁熠川、陈念、黄鹤,还有每一个回到大山和风雪中去的,我们的朋友。”
——“引力实验室 出品”
——“The End”
作者有话说:
BGM: I Love You - RIO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