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很快出具的实验报告却令人大跌眼镜。
这并不是金缕玉衣,但同样是一种在汉代很珍惜的东西。
琉璃这个东西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那时候就有陶胎琉璃制品,汉代琉璃主要用来制作随葬明器,也称“柚陶”。
专家们紧接着又找到了很多琉璃的碎片,而那些所谓的“金缕”,也不过是在普通的丝线外面包裹了一层金箔罢了。
也就是说,刘贺真的死守了自己身为诸侯的规矩。
但又没完全守规矩。
他想了各种办法让自己的墓葬看上去和帝王一样,但又搞出来了一些小差别。
这究竟是表达自己的野心呢?还是在宣泄自己的不满?亦或是彰显自己曾为帝王的荣耀?
而那些茫茫多的请求见汉宣帝一面的木牍,是否代表着刘贺品尝过权利之后的留恋呢?
深夜,楚孑一个人登上了那座小土坡,喝着啤酒,思绪万千。
看完了这些茫茫多的报告,他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想象刘贺这个人。
有点野心,有点实力,但又没完全够格。
似乎一切都差了一些。
应该也是在这样一个深夜吧,刘贺忽然被宫里来的传令官叫醒,说先帝刘弗陵驾崩之后,他被推举成为新的帝王。
那时候,他和楚孑一样大。
刘贺会怎么想象这件事呢?这突如其来的,是惊喜吗?
他七岁父亲就去世了,成为了昌邑王,富甲一方,却仍读了许多书,养了三百多位下属。
这样的人,想必应该还是有点野心的吧。
所以,他才会在第二天中午就匆忙踏上了赶往长安的路。
但他同时也只是个十几岁的公子哥,任性和好玩依旧是他性格的底色。
不然他也做不出在路上依然大肆采买,甚至私藏美丽的女子。
可他也不完全是个傻的。
他到了皇城之后,必然是明白这里的权力结构的,彼时霍光早已诛杀了政敌,一家独大,最关键的是,作为此刻整个皇城的最高权力者,也就是先帝刘弗陵的皇后,此时的上官太后,正是霍光的外孙女。
整个皇城都被霍光把持的密不透风。
刘贺显然是压抑的,他知道自己想要掌握实权就必须动摇霍光的党羽,可是思来想去,他还是下了一步错棋。
他动了长乐宫的宫廷禁卫,换成了自己的人。
而长乐宫是上官皇太后的寝宫,她拥有高于皇上的最终决策权,而实际上她也受到霍光控制。
所以,动了长乐宫的禁卫,就等于直接触碰了霍光的逆鳞。
霍光立即行动了起来。
他找到了当时权利在他之下第二高的人,也就是丞相。
根据汉书记载,丞相当时看到霍光来找自己,吓得浑身哆嗦。
而丞相的夫人,也就是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女儿,见自家丈夫如此恐惧,就在霍光离席更衣的时候对他说一定要赶紧同意,否则恐怕小命就没了。
丞相就这样答应了霍光所提的废除皇帝的申请。
丞相都如此了,其他的大臣哪敢不同意?
《汉书》非常详细了的记载了别的大臣听到这个消息时的反应。
“群臣皆惊愕失色莫敢发言 但唯唯而已”
这足以看出,彼时的刘贺其实并没有做什么严重到要被除去皇权的事。
不然大臣们应该欣然同意,而不是这样害怕地被迫同意。
可霍光在拉拢大臣的时候,难道刘贺会闲着吗?
他和自己带来的两百位亲信同样在预谋推翻霍光。
也许,那1127件荒唐事就是刘贺所故意营造出的昏庸假象。
但此等雕虫小技哪能骗的了霍光?
霍光反而将计就计,就用这些事作为了废除皇帝的理由。
刘贺就这样在一场速战速决的皇权斗争中败下阵来,被召到了长乐宫。
霍光朗读了刘贺的全部罪状,最后,用最结实的理由请求皇太后允许废帝。
“陛下未见命高庙 不可以承天序当废”
霍光最后的理由竟然是刘贺即位以来,并没有去宗庙祭拜。
要知道,祭拜这件事可是应该由霍光安排的啊。
这就是霍光留的后手,故意不让刘贺去祭祖,最后竟也是用这个罪状让刘贺失去了皇帝的资格。
隔天,刘贺带来的二百多位亲信全部遭到诛杀,当街问斩。
《汉书》记载“昌邑群臣坐亡辅导之谊,陷王于恶,光悉诛杀二百余人”,也就是说,他们死的理由是没有尽到辅佐帝王刘贺的责任,让他恶行不断。
临死前,他们在闹市当中哭嚎“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早该断的是什么呢?
是刘贺想要把握朝政的幼稚想法,还是霍光的性命呢?
无人知晓。
楚孑看着漫天星斗,不免觉得有点悲凉。
他忽然想到,那晚,刘贺会不会和上官皇太后进行了意味深长的对视呢?
上官皇太后,也就是昔日的皇后,是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皇后。
6岁就被霍光推荐入宫,成了十二岁的刘弗陵的皇后。
她成为太后的时候,也不过15岁,甚至比刘贺还小了3岁。
但她却是整个皇宫地位最高的人。
那晚,面对言辞咄咄的霍光,上官皇太后只说了一个字,就让刘贺又成了庶人身份。
“可。”她说。
她只是上官氏,连名字都没有,也只有这一个字可说。
刘贺被幽禁在了昌邑国,他昔日的乐园故土,变成了一座巨大的监狱。
而曾被专房擅宠的上官皇太后也一直住在长乐宫里,看着自己母亲、族人接连被汉宣帝诛杀,闭门独居,直到老死。
至此,海昏侯刘贺墓的所有文物基本都被清点完毕。
一切的一切也就剩下最后一个问题亟待解决了——
刘贺因何而死?
33岁,显然不是寿终正寝。
是身患恶疾,还是遭人暗害?
史书上的记载,海昏侯的死只有“薨毙”二字。
那具体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死因调查也是墓葬考古的重点之一。
而最好的方式其实是遗体解剖。
但经过仔细寻找,除了几块蜂窝状的腿骨和几颗牙齿外,专家们并没有发现更多的遗体。
幸好,皇天不负有心人,在一众专家的细心观察之后,他们发现了一个疑点。
在内棺的淤泥当中,有一些颗粒状的物体,它们并不是大家之前以为的小石子。
实验员对它们仔细分析,最终确认,这是某种香瓜子。
这些瓜子,除了存在于胃部以外,食道、臀部也都有分布。
它们居然比人骨还要耐腐,而刘贺的死,会不会和它们有关呢?
就在专家组思索的时候,楚孑忽然想起一条新闻。
这是一条十几年前的新闻了,在座的很多年轻学者根本就没听说过。
而且,这新闻跟秦汉考古并不相关,所以其他专家起初听得时候并没有太放在心上。
但很快,他们意识到了二者的关联性。
“在几十公里外的靖安县,发现过一个东周的墓坑,墓坑中有多具年轻女尸,”楚孑说道,“而在她们的腹部,都发现了与刘贺内棺内类似的香瓜子出现!”
一众人听完楚孑的话,赶紧查起了资料。
不查不要紧,一查吓了一跳,果然有这么一件事,说得和刘贺的死真的非常像。
那是距离此处不过几十公里的靖安县,几年前发现了一个大型的墓坑,经过调查化验,发现这墓坑是属于东周时期的,公元前300年左右。
而骇人的是,那个墓坑当中有足足47具棺材,这直接成为了我国一个墓坑当中发现棺材数量之最!
死者的身份竟然也非常统一,无一例外都是二十岁左右的妙龄女性,而在她们的腹部胃的位置,都发现了香瓜子。
就算用常识去想一下,47个身强力健的女性也不会这么平白无故一起去世,而且她们的身份也存疑,要是底层人民,那很可能就用席子卷卷就完事了,何必用棺材?又何必挖这样一个大坑葬在一起呢?
她们之间的共性,除了年龄和性别都一致之外,就是腹部的香瓜子了。
有人猜测是某种宗教祭祀,也有人猜测是某种病毒时疫,各路专家众说纷纭,但显然罪魁祸首就是那些香瓜。
那么刘贺的死,会不会也和这些香瓜有关呢?
但秦铎立即提出了质疑。
“东周的那些女子香瓜子停留的部位是胃部,显然是刚吃了香瓜就去世了,”秦铎看向科技组复原的刘贺腹中香瓜子的位置,“你们看,刘贺腹中的香瓜子有的在胃中,有的在肠道,臀部附近也有分布,显然不是刚吃完就死了。”
在一旁的专家也点点头:“据我推测,刘贺死亡的时候应该是吃过香瓜之后的6-8小时。”
“那会不会是某种毒药,在服下之后6-8小时才发作呢?”一旁另外的研究员好奇道,“毕竟吃香瓜吃死,还是挺……离谱的吧?”
虽然刘贺的一生都有些离谱,但这样的死法未免蹊跷。
一众人陷入沉默,都在揣测着这种可能。
“可是,谁有这个动机去杀海昏侯呢……”秦铎的发问问出了研究员们的心声。
紧接着,大家得出了统一的答案:“这会不会和汉宣帝刘询有关?”
这的确是最靠谱的猜测了。
刘询就是在刘贺被废之后,被霍光扶上位的新帝。
虽然二人年龄基本相同,但与从小养尊处优、荒唐任性的刘贺相比,刘询的童年经历可是坎坷得多。
刘询的父亲刘进是汉武帝的嫡长子,却因为汉武帝晚年时期的巫蛊之祸含冤而死,亲眷下属也一通被斩,独独留下了刘询一人。
刘询从小在山野间长大,基本上就是一个放牛娃,但对人情世故看得非常通透,显然和刘贺不是一个等级的。
不然他也不能在继位之后一直韬光养晦,甚至在霍光死后还给了他黄肠题凑和金缕玉衣的帝王待遇,转头却又直接把霍氏家族斩草除根。
简而言之,刘询的成长经历注定了他是一个善于控制人心、权术高明的帝王,但这不意味着他是一个不好的帝王,反而在他执政的期间,达成了“汉宣中兴”的小盛世。
但他对于自己的前任帝王刘贺是怎么看的呢?
这从他的做法中就能窥见一斑。
在刘贺被贬为庶人之后,回到了昌邑国的故土,而刘询则是派了一个太守去照看刘贺的起居。
说是照料起居,实则是监视,并定期将刘贺的一举一动汇报给刘询。
这人名叫张敞,说是他改变了刘贺的后半生也不为过。因为刘贺在昌邑国故土的日子过得实在不咋地,虽然在外人看来住着一个巨大的寝宫,但实际上是被幽禁在了里面,往来送饭都是用小窗口传递的。
和坐牢根本没有任何区别。
在这种状况之下,十九岁的少年不止精神状态遭受了极大地打击,身体也出现了问题。
根据《汉书·武五子传》记载,张敞写下的原文是“察故王衣服言语跪起清狂不惠”还“面部黑黄,走路一瘸一拐,行动不便”。
据专家推测,彼时的刘贺很可能是患有肝肾疾病,同时脑血管堵塞,才造成了如此症状。
这和西汉时期帝王将相都钟爱饮酒的文化大有关系。
但显然张敞在写下这些汇报的时候是带着点怜悯的,否则大可以只说身体不好,不用写的这么详细。
总之,这样带着点春秋笔法的简报起到了作用,在霍光死后,汉宣帝刘询为了彰显自己的帝王大气,将一批汉景帝、汉武帝时期贬黜为平民的诸侯一一找到,挨个给了封号。
而刘贺也搭上了这趟顺风车,被封了海昏侯。
这件事,也足以看出刘询的手腕了。
如果他想彰显自己的大气,完全可以恢复刘贺昌邑王的身份,或者给个昌邑候的位置。
但他没有。
而是选择了一块地处偏僻,远离长安城的封地,和昌邑国隔着几千公里。
根据当时的记载和现代考古经济学、人类学的专家推测,彼时的豫章郡和海昏县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只有2.12个,完全可以称得上是蛮荒无比了。
而且气候和经济条件都不好,更别提还要一路舟车劳顿,带着金银细软、锅瓦瓢盆迁徙了。
刘贺在成为海昏侯之后,可以说是非常谨慎、小心了,之前在内棺底部发现刻着字的金饼就是例子。
“海昏侯元康三年酎黄金一斤”
元康三年正是刘贺成为海昏侯的那一年。
而汉宣帝对此是怎么回应的呢?
《汉书·汉五子传》也有记载,“侍中卫尉金安上 上书言 贺嚣顽放废之人不宜得奉宗庙”。
意思就是刘贺作为曾经被废除的人,不用侍奉宗庙了。
这话说得再明白一点就是剥夺了刘贺政治权利,连祭祀祖宗都不用来了。
这时候的刘贺会怎么想,他虽然现在是海昏侯,但已经被整个刘氏家族边缘化了。
所以,他才和妻子一起,接连给汉宣帝发去请求“秋请”的木牍,但这些木牍无一例外都被原封不动地发了回来。
头先,主墓室西侧淤泥中出土过一块半米多高的漆木板也许代表了刘贺此刻的心境。
那块漆木板被发现的时候还很不起眼,但经过考古学家们的不断拼凑、研究,才发现了了不得的事。
那上面的画像,很可能是孔子。
这样以来,这就是我国历史上出土的最早的孔子画像!
它与当今流传的所有孔子画像也都不太一样,上面的孔子并非一个“猛男”,看上去颇为清瘦高挑,穿着一件长袍,而他对面坐着的则是最满意的大弟子颜回。
当然了,发现这孔子画像除了能证明刘贺信奉儒家之外也说明不了什么,重要的是它上面刻着的一行字“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这话的意思简单明了,受重用时就积极进取,被舍弃时就韬光养晦。
恰恰是刘贺之前成为帝王时没有做到的,而如今他被舍弃,理应开始韬光养晦。
更有意思的是,在主墓室相同的地方,还出土了一大块铜板,经过研究,应该与这块漆木板是一套的,也就是说,这块漆木板本身其实是一个铜镜的背板。
这句话刻在了一面镜子上,是否是“以此为鉴”的意思呢?
是不是刘贺时时刻刻在提醒自己,照照镜子,三省其身,如有教训,引以为戒呢?
恐怕是这样的。
就从刘贺那非比寻常的私印也能看出端倪。
刘贺的其他印都是龟纽,符合诸侯的用度。
唯有刻有刘贺二字的私印上面是一个“意象”:张扬的翅膀,外突的眼睛,内钩的尖喙,像是猛禽。
楚孑猜测,这可能是一只枭,也就是猫头鹰。
在汉代,猫头鹰其实是一种不吉利的鸟,但刘贺却把它用在了自己的私印上。
还在昌邑国的时候,张敞曾经问刘贺从昌邑区长安的路上有没有见到枭。
刘贺回答的回答颇有深意,他说:“去的时候没有见到,回来的时候却见到很多。”
刘贺或许就是用这个东西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尤其是在需要用到私印的场合,不要为邪恶左右,也要小心被邪恶所害。
这无疑是在经历巨大挫败过后的一种成熟。
此刻,他虽然是海昏侯,但行动空间并没有多大的改善,从墎墩山旁边的紫金城遗址来看,刘贺居住的地方大城套小城,最内里还只有一道门,与在昌邑国时的幽禁相差无二。
他一定是想象自己正在“舍之则藏”,韬光养晦的阶段。
这对于当今圣上来说,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威胁。
很快,刘询就找到了刘贺的破绽。
汉书记载,在一次刘贺和当地官员孙万世闲聊时,孙万世问他当时为什么不杀掉霍光,而是让他平白无故地夺走了玉绶(玉玺和绶带)呢?
刘贺说的确如此,当时错失了机会。孙万世又说,认为刘贺不久就会变成豫章王。刘贺没有否认。
正是这一件小事,让汉宣帝刘询勃然大怒,当即下令削去了他三千户食邑,以示惩戒。
要知道,当时整个豫章郡,刘贺一共也只有四千户食邑啊。
而在整个西汉历史上,所有诸侯被削废的食邑,一共也就是六千户,其中竟然就有三千户是刘贺的……
这显然触碰到了刘询的逆鳞。
巧合的是,第二年,刘贺就去世了。
事情盘到这里,很难不联想到刘贺的死和汉宣帝刘询有所关联。
但具体的证据在哪呢?
很快,一位体质人类学专家从国外回来,来到了小小的墎墩山。
他的任务很简单——
要从刘贺的遗骸中,提取他的DNA信息,以便进一步调查。
相似小说推荐
-
朕偏要死(提笔就忘) [穿越重生] 《朕偏要死[穿书]》全集 作者:提笔就忘【完结】晋江VIP2024.01.23完结总书评数:13518当前被收藏数...
-
咸鱼替身只想捞钱躺平(晚意期期) [近代现代] 《咸鱼替身只想捞钱躺平》全集 作者:晚意期期【CP完结】长佩2024-1-21完结收藏:205评论:700海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