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自己不会动脑,只得让宁珊把话说清楚。宁珊道:“只需以御敌不利的罪名换下南安王和东平王的将领之位,换皇上的人上位即可。”大兴朝一面环山,一面临海,西北接壤草原,西南则是少数民族部落众多,其中范围最大,地形最复杂的苗疆不但地理位置有天然优势,毒草毒虫众多,便是其中居住的各族也多善医毒之术,又能驱使毒虫猛兽,防不胜防,若不是人数太少,根本就防御不来,早就打进中原了。
皇上根本没有几个心腹武将,除了后宫将门出身的嫔妃母家不得不跟随他,其他人还是拥护太上皇的。“要怎么给他们加诸罪名?”
宁珊真想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岳飞都栽在这上面了,你还弄不下来两个异姓王?
最后到底忍住了,没好气的随口提了个主意:“让南安王和东平王换防,南安王长期驻守南疆,必然不通水战;而东平王亦然,也是防不住南疆的。正好现在西海沿子一带不太平,又有茜香国女主当政,其国朝廷不满。那女王不是曾派使者来进贡么,便借口替女王平乱打过去,若是赢了,我国可再多一个属国,若是输了,正好夺了南安王的军权。”
那茜香国女王也是个有心计的,夺了自己弟弟的王位,又私下里勾结了北静王替她说好话,假意称臣,实则图谋染指中原,是北静王的外围助力,只是他所图甚大,便是同伙也不敢相告,故而其他三王并不知道茜香国女王是北静王的同谋,便让他们自己打自己去,谁输了都是好事。
皇上对兵事一窍不通,但倒是相信了曾大败北疆的宁珊,便同意了这个主意。
第二日在朝上,皇上抢先开口,不等人再议分封皇子的事情,便提到了茜香国内乱,女王向□□上国求助,他打算派兵去平乱一事。
话说茜香国女王继位的时候,还是太上皇在位给册封的,送来的贡品也是太上皇收了的。如今都过去快三年了,皇上突然提起这事儿,一时间众人都没反应过来。
皇上跟太上皇扯皮久了,也知道该怎么对付他,只说茜香国女王向中原上国称臣,他们不好不施以援手。太上皇倒是没想那么多,觉得有个事儿分散一下注意力,让他好好想想怎么杜绝皇孙们分封领地也甚好,便同意了。
两皇都通过了提案,自然就该择定将领,由钦天监卜算吉日发兵。皇上让众人推举武将,太上皇抢先发言由久驻西海的东平王出战。皇上却反对,称北疆处有探马奏报异族正蠢蠢欲动,想让东平王镇守北疆,让南安王补上西海沿子的空缺。
太上皇虽然奇怪皇上为何没想让现成的镇北侯宁珊再回北疆,但也乐得这个越来越看不清立场的小将拿不到兵权,因此并未多加考虑,便赞成了。北静王虽觉不妙,但他一贯是以云淡风轻的贤王姿态立足朝廷的,不方便就战事发表意见。因此,就这么如宁珊之意的定下来了。
下了朝,宁珊单独留下觐见。太上皇并众朝臣都以为他是想自己请缨再回北疆,心中嗤笑不屑,都觉他已失宠,不足为惧,便没人费心去打探究竟。
却听宁珊建议皇上道;“西海沿子的兵士不可白折了,不如让南安王将他在南疆养出来的私兵带去海战。如此既不损朝廷兵马,又能趁机削弱南安王势力,便是他能赢了,损失的私兵也得不偿失。”四王早先都蓄养过私兵,早已不听朝廷使唤,一旦开战,都是个人的势力,为了改朝换代,免不了生灵涂炭,不如索性祸害光了,让他们即使想篡权,也只能靠辅佐傀儡小皇帝,和平宁静的篡权。
皇上对这个建议很满意,许诺若此次能消减四王势力,剪除太上皇的羽翼,一定重赏宁珊。宁珊心道:不敢指望你的重赏,只要别坑他就好了。君臣二人密谋完毕,宁珊故意做出一脸郁郁不得志的萧索形象出了乾清宫,径自家去了。
太上皇听了内监的禀报,在大明宫里嘲笑皇上道:“无知小儿,临阵换将乃是兵家大忌,这点子常识都没有,且看他如何应对败阵之军。”太上皇本人也是个没上过战场的皇帝,加之当年其母受宠,因此登基登的一帆风顺,只注重勋贵重臣,压根儿不将民众兵士的性命放在眼中。这般帝王,如若生在前朝晚期,也是要被推翻的,只是他命好,经过□□、太宗的杀伐整治,朝廷上下逐渐太平,皇朝也稳步走向繁盛,故而他内心轻民众而重勋贵并没有什么人知道,百姓日子过得也还不错,因此对于皇上心中到底怎么轻视他们并不知情,也不好奇。
却说北静王比皇上有头脑的多了,一下朝便回府去写信,预备传话给南安王,叫他当心同茜香国的战事,最好是能找个借口避开,让擅长海战的东平王去打。然而他并不知道,其他三王也是各怀鬼胎的,每个人都想为自己谋利,南疆地处偏僻,物产不丰,而西海沿子则统管海商货船,极其富贵,南安王早就眼馋东平王的家私,此次换防,他比谁都热心。
东平王自然不高兴离了这处富贵之所,但是一想到西海沿子已经多年没有战事,立不了功,他的王爵就无法保证不降等。他的长子都生了长子了还没通过世子的册封,他也急着立些战功,好像北静王一样保住王爵不失。历来四海之中,属北疆战事最频繁,此次可以调换封地,他心中也是愿意的。
双方郎有情妾有意的,北静王阻拦不得,只能听之任之,心中只盼南安王能一将功成,北疆则还没恢复元气,打不过来。当年宁老将军就曾将北疆打的望风而逃,宁珊也是心狠手辣,一旦攻城下来便要烧杀掠尽的,如此两代人的努力才将草原部落打的溃逃至深处。然而游牧民族民风彪悍,便连女子都能上马杀敌,合族逐水草而居,只要有人有马,过个十来年,肯定是要卷土重来的。东平王习惯了看着南疆土著小规模的叛乱,根本就没领会过草原部落的凶悍,不起战事便罢,一旦战火重燃,他能不能保住性命都难说。
而南安王一心惦记海商的丰厚孝敬,却不管自家能不能打海战,兴兴头头便冲了过去。他的私兵都是养在十万大山里的,打攻防战是一把好手,但上了战船,还有几个能站直的都不好说。
第72章 西海北疆
转头来看京中, 那平素一贯潇洒淡定的北静王只急得在自家王府里跌足叹气,他倒是谋划得宜, 可也得有人听从指挥啊。便是他有卧龙凤雏之才, 也架不住手下全是扶不起的阿斗,能怎么办呢?北静王也很绝望啊!
南安王换防的圣旨是和黎老将军调任北疆的密旨一道发下去的。这位黎老将军原是宁珊外祖父宁老侯爷手下的偏将, 早年是跟着防守北疆的,后来在战场上受了重伤,幸得宁家亲兵抢回,方才保住性命, 因此对宁老侯爷很是忠心。
宁老侯爷在军中威望极高,待手下也好,黎老将军当年重伤,不得不退回京中休养。然而恰逢先义忠亲王叛乱,当时的皇上, 现在的太上皇被乱军闯入禁宫,吃了大亏, 险些丢掉性命, 因此大忌武将。
黎老将军当年可还不老,正逢壮年, 却难以复起。最后还是宁老侯爷以自己的战功替他请旨,加入一向平静少有战事的西海地区,为中军偏将。黎老将军对此一直铭记在心,后来宁珊领军北疆,这位黎老将军没少书信于他, 传授了许多经验。
这回让东平王去驻守北疆是为了找借口降罪于他,夺取兵权,而边城百姓无辜,宁珊断不会眼睁睁看着数万将士以性命铺垫出的和平安宁被毁,便同皇上提议让黎老将军挂帅,带领西海沿子的驻军去守边城,以防东平王战败,还能有一个接应。
当然,宁珊给皇上的理由没那么高尚,他只是说调走西海驻军是为了逼迫南安王不得不暴露自己蓄养的私兵。
皇上觉得这个主意甚好,便依宁珊所言,密旨黎老将军随东平王换驻北疆。
东平王是知道黎老将军曾是征北大军的副将的,经验丰富,深恐他会抢攻,便内心暗定主意,届时一定以主将身份迫使他留守内城。如此安排正是宁珊所愿,这么一来,不论东平王胜败与否,黎老将军都一定守得住边城防线,不至于让朝堂政权更迭殃及边城百姓。
本来,夺嫡这件事就该是让皇家自己去死的,牵连平民身家性命是最恶劣又无能的。闹到这个地步的龙子皇孙便是坐上龙椅也不会是什么明君。至于站队的朝臣将领,既然敢做,就得有承担失败后果的担当和准备。不然就少发春秋大梦,老老实实当个直臣,免得害人害己。
宁珊最为欣赏隋唐的一点就是,他们不管怎么打,都是专挑皇上本尊下手的,基本都是突然发兵——弄死或弄残皇上——接管朝廷——改朝换代这么个套路。因此,那些年虽然烽烟四起,朝代更迭如家常便饭,但当时为了避难,大量的饱学之士,农民,工匠,商贾纷纷逃亡南方,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为江南日渐富庶和繁华,最终成为足以支撑整个中原的粮仓、财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