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我在故宫装喵的日子 完结+番外 (洛娜215)
- 类型:BL同人
- 作者:洛娜215
- 入库:04.09
而且最后,应该也会百花齐放起来。不过是在一个花园里罢了。
恩……我觉得,按照我的设想,我真的可以不应验第二个FLAG,如果实在要应验了,作者君已经想好了应对的方法了(露出奸诈的微笑)
三国章估计到完结应该能有40W,差不多已经是JJ正常情况下一本书的长度了(捂脸)不过我觉得剧情应该还挺紧凑的,我也木有凑字数吧,就是的确还是有很多遗憾,如果有机会,三国我会单独开一篇文……可以写的还有很多梗呢,不过要排在明朝后面。
单独开一个世界我应该会先开明朝,(激动得搓搓小手)唉呀妈呀朱棣大大我喜欢你呀!
等这篇完结,我现在对这篇文的完结字数已经不抱希望了。
啊对了又到这个时候了……你们,要看三国篇外的吧?
想看什么?可以点梗,作者君看看能不能戳中我的灵感点。
因为接下来两个月都木有传统节日(冬至就算了,冬至和中元其实差不多,写了就重了)所以作者君就把三国的篇外当特别放送啦~
最后……我要说……
哎呀妈呀又没炕戏,策瑜策有差咩?作者君……这一对我还是很传统哒,咳,我站策瑜,但是你让我写瑜策也没问题!因为都督的性格也很攻啊。
昨天评论区同情孙小权的……
作者君:哈哈哈哈啊哈哈哈哈哈哈!!!!!
孙小权:………………默默捏断笔。现在开始习武还来得及吗?急,在线等。
居然还有人鄙视孙小策的智商觉得他看不出来哈哈哈哈!
我跟你们讲有伏笔啊!
因为,曹小纯,从来不去公共浴室洗白白呀~~~
而且孙小策其实挺聪明的,他傻就傻在人浪了一些,正常情况下还是非常聪明的。
文末提到的水攻……就是淹城。
要说到淹城,最惨的就是开封,我记得是七次还是八次被淹没……最近一次就是花园口惨案,国=党为了阻挡日军炸了黄河堤坝。一般来说水攻这件事将士不会经常使用,因为水淹之后必定会有大疫,而且这座城就算攻下来也是废城,一般都是为了逼出龟缩在里头的守将。
恩……就三国来说,水攻比较出名的就是关羽干哒。
关羽曾经用过水淹打法,淹的就是曹仁和于禁。
演义中是水淹七军……
而事实上,那一次曹仁在城墙都泡软了的情况下还是挺住了(虽然有说法是被部下劝服没撤退)但是要说的是,正是曹仁这一守,断绝了蜀汉北攻的步伐,这次应该是最危险的一次。
至于这个水到底是天灾还是关羽做的手脚,我倾向于后者,但也能说天时地利,正因为长期暴雨引发河水上涨,关羽久攻不破引水入城,自己还准备了船……进攻时机又十分完美,要说是凑巧那真的人品太好啦。
但是严格来说这似乎也不能叫屠城,虽然的确淹死了很多人,屠城的概念一般都是先胜利后杀人,和未得到胜利而杀人还是有些区别的,而且也有说法死的大部分是驻军,所以历史啊。
正面看是漂亮的孔雀,背后看就是……咳。
还有说作者君是唱京剧的背后全是旗子的,作者君黑人问号脸!????
第117章 三国(四十八)
当夏安然注意到站在门口的曹操的时候, 曹操已经恢复了他和蔼的模样。
蹭蹭蹭走进来的曹操拍了拍曹营好同志夏安然的小肩膀,表现了他对小同志主动工作的赞赏, 然后双手一背就晃悠出去了。
满手木屑的夏安然一脸茫然, 完全不明白主公是来干什么的,亦是此时,他听到匠人呼唤他的声音, 原是方才去打洞的匠人拿来了按他要求加工后的的竹筒回来了。
这个竹筒下方接了一个长三角的的粗陶片,这种粗陶只不过是寻常泥巴经过极为简单的烘烤,孔洞非常多,也谈不上保水。
但是夏安然要的正是这种。
这种灌溉模式是现代夏安然使用过的,在农业上并不会被使用, 因为原材料成本过高,反而是在个人园林中使用比较多。
其作用多半是为了应付主人因为小长假需要暂时离开作物, 或是给主人们一个偷懒的机会。
其原理是利用陶土的不保水性, 以及泥土干裂后出现空隙、湿润后会堵住陶土的气孔等原理,进行自动灌溉,后来还有利用虹吸原理,只要有一个大水桶, 便可源源不断得自水桶中汲取水。
当然,出于密封性的关系, 这种灌溉模式在东汉末年是办不到的, 但是仅仅是透过操纵陶器的目数多少,来控制下水量还是可以。
之前便说到,在植物极度缺水的时候, 正确的灌溉模式便是滴灌,一点点湿润根部附近的土地,如此才能让这些水量被植物完全吸收,不会因为土地干裂而下渗浪费。
但是人工的滴灌难度太大。
按照如今的科技能做到的无非是在竹罐上开孔,引水入竹罐,让水透过小孔滴落。这样的操作又有麻烦,需要竹器量大,且因为此地多为平原地带,没有地面的显着落差,若是搭建在空中,则需要建立若干提高水位的装备,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
他目前想到的一个就是在田垄间埋设开洞的竹管,在地面留下灌水孔,由农人每次灌水,然后地下竹管通过毛细原理向植物供给水分。
但是城市建设有一个需要遵守的准则,在技术还不全面,原材料不能保证十年、二十年完好的情况下,能够在天上走的,尽量不要去地下,这就是因为地下的维护难度会提高,而且发现问题也势必有延迟性。
所以他目前的想法就是利用竹节来蓄水、灌水,竹节的使用要比竹管节省得多,而且器材是否有破损也能够很简单的看到与替换。
唯一的问题就是,这样作业的话,农人灌水的工程就太大了。
在没有想出别的方法前,最好是两个方法同时使用。
现在他实验的就是一节竹筒能够满足多大范围内植物对水的需求。
但是其实在他面前有一个难题,就是农民是否会愿意花费一定的费用在田野里搭建这样的设施呢?
曹操本人租借给难民的田地、以及一些所有权归给曹营的土地,可以由他们进行架设。
但是民众的私有田说到底愿不愿意用,以及愿不愿意出钱来购买材料,并且消耗人力去搭建这样的一个乍一眼看过去不知道是否有用的灌溉设施……
在夏安然看来这都是未知的。
在后世的人看来,有一个困扰着大家的问题就是:明明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农耕文明,为什么如今的现代农业会落后其他的国家那么多呢?
其实根本原因非常的简单,因为中国人太多了。
劳动力过于廉价导致没有必要发展农耕科技。
中国国土广袤,但是总体的可耕种面积占全国比例并不多,再摊到人均上,数量就非常的有限。
道理十分简单,当你一家人用体力就能搞定的事情,你会去花费气力去购买或是改装机械吗?不会,只有土地积累到一定程度,或者人口大量减少之后,发现以现有的劳动力无法负担之后,人们才会将目光转向工具。
就像如今昌邑,曹营制作出的犁供给人用的销售量,要远远高于畜用的。
也就是说在很多的昌邑人看来,与其去买一头牛,再买一个犁,让牛绑着犁去耕地,还不如直接让人绑着犁来。
如此买牛的钱就能省下来,至于人犁地是不是很累……嘿呀,比原来可不是轻松多了吗,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要知足要知足。
……所以勤劳勇敢又容易知足的中华民族,在勤劳这一点上,真的是抹杀掉了很多创造力呢,毕竟发明新生物体最根本的动力,就是懒惰啊。
比起需要更高代价才能够得到的工具,许多农人觉得能用自己的劳动力来解决的,自然不需要去购买新的工具。
这就是人口众多、以及人口密度过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因为他们根本就不需要更为便捷、但是成本更高的现代机械去为他们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因素,就是我国的耕地种类较多,其中不乏无法用大型机械来解决问题的,山地丘陵地带,但是在现代,中小型机械已经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只有当你拥有了一片靠人力无法去耕种的田地的时候,你才会想要去制造机械来替你完成这个任务。
所以历朝历代农具的改革源头都是在朝代更迭的初期,那个时候经过前一个朝代的战乱,当地的人口必定有所减员,再加上新朝代对于农业的扶持态度、以及人均可耕面积的富裕,工具的改进以及利用才会出现需求。
而当后期,因为王朝中期的休养生息,导致一块土地所承载的人口越来越多,王朝中后期人口大量增加,在可耕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资源开始有所不足。
即便没有外来的压力也必定会发生土地兼并的情况,贫富差距逐渐扩大,活不下去的农民阶层起义反抗,战争,人口减员,新的朝代建立,如此周而复始。